急!校友会成立申请报告
为响应学校党委“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号召,贯彻“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寻找机遇,发展自己”的战略思想,积极配合学校“四大建设”的任务和合并发展规划的实施, 搬迁重组,同时要以实际行动加入到云阳师范学院的超常规发展重组中来。 汉水文化历史悠久,辐射广泛,内容深刻,影响深远。它不仅是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镇和无价之宝。可以说对汉水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为事关重大,我们恳请学校党委确定一个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人兼任汉水文化研究所所长,对我们进行规划,给予具体直接的领导、支持、监督和指导。我附上一份申请演示报告供您审阅。
我在此传达
敬礼!
云阳师范学院科研办公室
2003年5月
附录1:论证成立汉水文化学院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一)、成立“汉水文化研究所”的实用价值和意义如下:
1.丰富和拓展了武当文化研究,成为武当文化研究的有机补充和外围组成部分。
2.抢占汉水文化研究的核心地位,吸引区域内和国内外文化学术界的关注,实现汉水中游文化馆藏的区域隐形价值,扩大学校在区域内和国内外的影响力。
3.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汉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实现对汉水文化的旅游价值、生态价值、民俗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的新评价和开发,为该地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文化资源支持。
4.直接服务十堰市委制定的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四大战略,服务南水北调工程。
5.有利于发挥学术团队的优势,有利于一批新型学术人才的发展壮大。
(二)建立汉水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预期目标。
1.全方位、多维度挖掘整理古老而深厚的汉水文化矿藏,寻求汉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之根,使汉水文化的精华价值得以彰显,最终得以发扬光大,走向中国和世界,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汉水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汉源文化、汉学、迁徙文化、流放文化、神农文化、荆楚文化、商旅文化、盐道文化、茶文化、中医文化、水文化、汽车文化、考古文化、生态文化、历史轶事等十五个方向。
3.开拓新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空间,活跃学校学术氛围,吸引学术人才和学术关注的双重投入,有助于学校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
4.力争用3至5年时间,产出一批关于神话史诗、历史迁徙、建筑、民歌、音乐、美术、民俗、农林、水利、食品医药、生态文化、旅游休闲、教育传统、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5.在以上基础上,争取开设“汉水文化研究”若干课程,如汉水茶文化、汉水汽车文化、汉水旅游文化、汉水中医药文化、山水文化、汉水文化概论等。,并紧紧围绕当地工农业生产、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进行研究,使“汉水文化”真正走出书本和书房,走出理论的象牙塔,由雅入俗。
6.以汉水文化研究为载体,举办汉水文化论坛和全国汉水文化研究学术会议,拓宽教师和研究者与外界交流和传播影响的渠道,宣传学校,扩大影响。
附录二。建立“汉水文化学院”的可行性论证
1.建立“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的可行性
建立汉水文化学院的可行性因素如下:
1),党委大力倡导和支持;有学校正确的政策和方针保证;
2)有近年来我校锐意进取、超常规发展的大形势下酝酿的优良学术和科研氛围;同时也有武当文化研究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途径可供借鉴。
3)学校图书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有大量文物;
4)拥有一支素质过硬、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积极性高的科研人员队伍(名单见附录);
5)依托相关科研课题;
6),有一系列显性和隐性的值,如上所述。
2.汉水文化学院名单:
顾问:刘守华邱匡尚新科
长度:余斌
副主任:潘世东
成员:饶周王道国刘广东王前成甘郝安岩蔡显福陶丹玉刘文举文伟王进李红张晓丽肖峰黄明权曹云朱全国詹正发饶咬聂在银罗耀松朱晓刚张永禄。
特邀研究员:李峻冷遇王天福,朱士奇访长春,胡长林。
附件三。《汉水文化研究》拟出版系列及研究发展模式
1)即将出版的汉水文化研究系列书目
汉水文化概论。
2.汉水文化与历史变迁研究。
3.汉学研究
4.汉水商旅史、水运史与水文化研究。
5.汉水中药资源与中医药理论研究。
6.汉水迁徙与流放文化研究。
7.《黑暗传》与神农文化研究
8.汉水河农林生态文化研究
9.汉水茶文化研究
10,汉水古盐道与古代交通文化研究
11.汉水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和包装研究。
12,汉水民歌与汉水民俗文化研究
13,世界民间故事村和汉水民间故事
14,汉水历史与考古
15,汉水饮食休闲文化研究
16,汽车文化研究
17,其他研究
2)研究方法和成果推广
1,研发模式
1),在学校开展科研项目,每年分配5-8个项目;
2)、学校重点项目招标,每年设四期,限期拿出稿件;
3)、以本校教研人员为主,校内外攻关,本校作者签名在前面,校外作者签名在后面;
4)争取在几个省市立项,争取资金支持。
2.提升成就的方法
1),利用新闻媒体,通过拍摄新闻片、历史纪录片、出版时事通讯、报告文学等推广研究成果;
2)丛书出版后,通过赠书、售书等方式向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读者推广研究成果;
3)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召开国内外各层次、各相关方面的学术会议,推广研究成果;
4)创办汉水文化论坛内部刊物,集思广益,汇聚人才,宣传造势,扩大影响。
5)争取开设“汉水文化研究”若干课程,如汉水茶文化、汉水汽车文化、汉水旅游文化、汉水中医文化、山水文化、汉水文化概论等。,紧紧围绕当地工农业生产、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开展研究,让“汉水文化”真正走出书本和书房,走出理论象牙塔,由雅入俗。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