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鹤年的家庭背景

郭鹤年出生在新山的一个华人家庭。其父郭祖籍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他是六兄弟中最小的,他的五个兄弟依次是郭、郭钦暖、郭钦端、郭钦仁和郭。

20世纪初,除了大哥郭留在家乡开了一家名为万安堂的中药店外,其他兄弟陆续来到马来亚谋生。1909年,郭只身来到马来亚新山。他做过店员,开过咖啡店,四处奔波谋生。当时,他的四哥郭钦仁已经在新山成立了“东升公司”,专营大米、大豆和糖。由于郭钦仁身体不好,逐渐将东升公司的经营管理权交给郭、郭钦端、郭鹤庆(郭长子)。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大。

1920年,郭与老家福州的郑格如结婚,生了三个儿子。郭鹤年出生于1923年6月,他出生于第三年。他有两个兄弟,郭鹤举和郭鹤林。当时郭家已经成了当地的有钱人,能够供孩子读书。郭鹤年和他的兄弟们都毕业于新山英语学校和新加坡著名的莱佛士学院。良好的教育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2年,日军占领马来西亚,郭钦端不幸身亡,郭鹤庆被日军抓了几个月,东升公司被迫倒闭。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东升公司重新走上了正轨,很快就取得了飞速的进步。战后初期,马来亚消费品短缺,当局实行商品管制。翁(马来西亚前总理翁达图之父)是当时的米管官员,与郭关系密切。遂命郭代购米粮。郭抓住机会,在短时间内控制了柔佛的粮商。同时,他还获得了政府包括医院和军事部门的粮食供应权,事业蒸蒸日上。此外,柔佛苏丹伊·布拉欣对郭的生意也多方面照顾,给他发了一些执照和许可证,使他能从事某些生意。到1940年代末,郭已成为新山知名富商,东升公司成为及其兄弟日后打造庞大企业王国的桥头堡。

郭热心教育和地方侨务。曾任柔佛宽柔中学主席、福建会馆主席、柔佛华人协会理事,被柔佛苏丹授予准拿督称号。他死于1948 65438+2月26日。为了纪念他对新山的贡献,政府特地将市内的一面旗帜命名为郭路。

父母对郭鹤年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商人陶潞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郑女士不管学什么家业,从小就劝孩子要有商业道德,不要崇拜物质。她活着的时候,曾经在铁板上刻过金字,“子孙可以像我一样,凭什么多留些钱?如果他们不如我,再多的钱都是空的,也不为自己谋取利益。希望公众和平。”郭鹤年非常孝顺他的母亲,说她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他的父亲将郭鹤年引入商界,对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为父亲是商人,所以‘商业道德’、‘诚信’、‘守信用’之类的话经常被他提起,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郭鹤年说。不仅是直接的道德教育,父亲还用自己的言行对儿子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郭和他的兄弟们在事业成功后,本着“博采众长,用之有道”的理念,热心办学,为汉语的发展出谋划策。日军侵华后,郭出任新山华侨救济委员会主任,积极与家人集资支援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