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仔鱼容易得什么病,如何预防?
来源作者:中国水产养殖网
一.传染性胰腺坏死(IPN)
1,病原体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多多斯和其他人认为IPNV是一种双RNA病毒。病毒颗粒为二十面体,无包膜,有92个直径约50 ~ 75 nm的衣壳。衣壳包含由两个片段组成的1双链RNA基因。它是已知鱼类病毒中最小的韵RNA病毒。在氯化铯中,病毒的浮力密度为1.33 g/ml,沉降系数为0。435S,病毒颗粒的分子量为55×10s道尔顿,所有衣壳蛋白的重量为50.2×106道尔顿;RNA为4.8×106美元,占病毒颗粒重量的8.7%。RNA在硫酸铯中的浮力密度为1.60 ~ 1.615g/ml,在蔗糖梯度溶液中的沉降系数为14S。病毒的铂蛋白根据大小可分为三个等级。最大的多肽重105 000道尔顿,占整个分子量的4%,是一种与RNA相连的聚合酶。中等大小的多肽重54 000道尔顿,占总重量的62%。它是主要的衣壳蛋白,抗体由它产生。两种内部小蛋白的重量分别为365,438+0,000道尔顿,分别占28%和29,000道尔顿,占总重量的6%。已知的毒株有VR299、Sp、Ab、He等。这些菌株在血清学、敏感性和致病性方面有些不同。据蒋玉林等(1989)报道,我国陕西省分离的IPNV在血清学交叉中和反应中,与IPNV-Sp株抗血清发生强交叉反应,显示为IPNV-Sp株。佟尚良等(1990)报道IPNV-VR 299株分离自山东。
病毒易在RTG-2、PG、RI、CHSE-214、AS、BP-2、EPC等鱼类细胞系和CPE上增殖;出现。而在CAR、CLC、CO等鱼类细胞系上接种时未出现CPE,病毒滴度也较低。生长温度为4-27.5℃;如果培养过程中温度上升较慢,病毒可在30℃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5 ~ 20℃。病毒在细胞质中合成并成熟,形成包涵体。病毒在RTG-2细胞株上生长,在24℃下5小时内产生新病毒,而在65438±05℃下需要8小时产生新病毒,但在此温度下产生的病毒量更多。病毒引起RTG-2细胞病变,病变出现在感染后9小时的26℃,感染后18小时的20℃,几天后的4℃。在20℃下,2 ~ 3天可见空斑、核浓缩、细胞伸长、相互分离并与瓶壁分离。而在抗病毒能力强的细胞中,细胞核虽已萎缩,但仍附着在瓶壁上,故斑块多呈网状,尤其是斑块边缘,健康细胞和变性细胞相互混杂。Ab株不能在FHM细胞系上生长。
IPNV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对甘油也非常稳定,能保证在50%甘油中存在数年以上(法国Kerlo株在4℃3个月内失去感染性);pH的耐受范围为4 ~ 10;能耐高温,在60℃的生理盐水中灭活30分钟;在4℃过滤灭菌的水体中,传染性可维持5 ~ 6个月以上;在10℃的自来水中,可保存7个月以上,但在未经处理的有藻类的水中,14天后不能检出病毒;大多数植物能耐受20℃以下的低温,冻干后可在4℃保存至少4年而不丧失传染性。对酸不敏感,在pH 3中30分钟后感染率为100%;对碱敏感,pHll感染率仅为0.01%。氯、福尔马林、碘、臭氧、pH在一定浓度和时间下都有杀灭病毒的作用。
病毒能在培养细胞上诱导干扰素,VR299株在FHM细胞系上诱导干扰素的量依赖于温度。15℃、20℃、26℃和30℃中,26℃的干扰素产量最高:干扰素对热、pH不敏感,具有非透析性,高速离心下不沉淀,活性易受胰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影响。?巯基乙醇对DNA和RNase有抗性。在RTG-2细胞系上产生的干扰素的分子量估计为94 000道尔顿。
2.流行
敏感鱼有美国红点鲑、虹鳟、河鳟、黄花鱼、银鲑、玫瑰鲑、湖红点鲑、大西洋鲑、大鳞鲑等。主要危害14 ~ 70日龄的鱼苗和鱼种。水温在10 ~ 12℃时,病程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几天内可全部死亡,慢性型每天死亡一点,持续时间长。1岁的鱼虽然也有病,但是病情较轻。一般全长超过15cm的鱼不太可能发病,多为隐性感染。
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带病毒的成鱼,剩下的鱼可以成为病后数年甚至终身的病毒携带者。IPNV在肾脏、脾脏、肝脏、性腺和粪便中均可检出,其中以肾脏检出率最高。此外,在20个科的鱼类中也发现了IPNV,从轮虫到硬骨鱼,肉眼观察大部分鱼类正常。IPNV;也从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类寄生吸虫的囊蚴中分离到。在给鸡、猫头鹰、海鸥和雪貂人工喂食IPNV后,在它们的粪便中检测到了传染性IPNV,这表明它们也可能是IPN的传播者。河水和井水中的IPNV在4℃可维持10天,在15℃可维持5天。你在线吗?在4 ~ 10℃的海水中,4 ~ 10周后几乎没有感染性丧失,5 ~ 6个月后99%;室内干燥5周后,仍有少量传染性残留,因此水和空气都可能是传播媒介。IPNV可通过卵垂直传播,也可随病鱼的粪便、尿液和性腺分泌物排入水中进行水平传播。通过腮和嘴感染。潜伏期的长短与鱼种的大小和水温有关。鱼的种类越大,潜伏期越长。在适合病毒生长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潜伏期越短。如水温12 ~ 14℃时,鱼苗在感染后5 ~ 8天发病并同时开始死亡,较大的鱼在10 ~ 12天开始死亡。
IPN首先发生在加拿大和美国,随后流行于丹麦、法国、希腊、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德国、挪威、意大利、南斯拉夫、瑞典、日本等国。20世纪80年代,IPN传入朝鲜、中国台湾省、中国东北、陕西、山东、甘肃等地。是渔港检疫的第一检疫对象。
3.症状
病鱼游动失去平衡,经常垂直游动,很快沉入水底。等待一段时间后,它们重复上述游泳动作,直到死去。一般从开始游泳到死亡只需要1 ~ 2小时。流水池中失去游动能力的病鱼聚集在排水沟的阻挡网上。患病鱼体色黑色,眼球突出,腹部肿胀,腹部和鳍基部充血,鳃发红,肛门上常拖1线状粘液便。有时剖开鱼肚可见腹水、幽门出血、肝、脾、肾、心异常苍白;消化道内通常无食物,但有乳白色或淡黄色粘液,在5 ~ 10%福尔马林中通常不凝固,有诊断价值。
4.病变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胰腺坏死。胰腺囊泡、胰岛和所有细胞几乎都是异常的。大部分细胞坏死,尤其是核浓缩和碎裂,部分细胞胞质内有包涵体。Kudo等人(1973)在光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内包涵体及其类似物,经电镜证实为细胞溶酶体,不仅包括病毒颗粒,还包括变性的细胞器。IPNV存在于胰腺腺泡细胞、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的细胞质中,巨噬细胞和游走细胞的细胞质中也有病毒颗粒渗入胰腺。胰腺周围的脂肪组织也坏死了,骨骼肌变得像玻璃一样。疾病晚期,肾脏的造血组织和肾小管也变性坏死,肝脏局部坏死,消化道黏膜变性坏死、脱落。
5.诊断
(1)根据症状和疫情初步诊断。首先观察病鱼是否易患传染性胰腺坏死,然后根据病鱼的游泳行为及其特有的内外症状进行初步判断。病鱼的内脏——子宫通常呈苍白色,特别是肠内无食物,但有许多粘液样物质,在5 ~ 10%福尔马林中不凝固,可增加本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要调查鱼卵和鱼种的来源、水源状况和疾病史。
(2)胰腺坏死可通过病理检查发现,但如果病鱼有IHN、VHS那样的肾、肝、肠病变,则难以诊断,而IPN不像IHN那样有消化道颗粒细胞坏死现象。
(3)用RTG-2细胞株分离病毒,观察CPE,以便进一步诊断。但当出现混合感染时,如IPN和VHS混合感染,则接种在RTG-2细胞系上。24小时后,CPE与IPN相似,48小时后,CPE与VHSV相似。此时需要进行乙醚、甘油和pH的敏感性试验,RTG-2细胞株上的IPNV在pH 7.2 ~ 7.6出现明显的CPE,对乙醚不敏感,对甘油稳定。另一方面,RTG-2细胞系上的VHSV在pH7.2时不显示或不显示CPE,在pH7.6时显示明显的CPE,对乙醚敏感,并在50%甘油中失去感染性。
(4)最终诊断
①中和试验,由于IPNV血清型众多,需要使用多价抗血清进行诊断。美国东方鱼病研究所现已制备多价抗IPNV血清(7株)。
②补体结合法,利用已知的病毒可溶性抗原来确定病鱼血清中是否有相应的抗体,比中和试验特异性低,但由于补体结合抗原出现早,消失快,可用于早期诊断。
③直接荧光抗体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组织和培养细胞中的病毒。在20℃培养3 ~ 4小时的RTG-2细胞可检测到,血清型Pi在同一株植物中保存不会引起交叉反应。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发病季节,24小时内可确认疫情是否由IPNV引起,48小时内可确定鱼卵是否被IPNV污染;?对于没有疲劳外观的成鱼,大约24小时就可以检测出血液中是否有抗IPNV抗体。该方法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点。特异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宝病毒组已经制备了试剂盒。
5、防治方法
(1)强化综合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得用IPNV出口或运输鱼卵、鱼苗、鱼种、亲鱼。
(2)发现疫情时,必须对鱼类进行彻底消毒,鱼塘必须用浓度为200×10-6的有效氯消毒;在8 ~ 10℃时,用2%福尔马林或氢氧化钠溶液(pH12.2)消毒10分钟。
(3)建立基地,养殖无IPNV的鱼种,禁止混养未经检疫的其他鱼种。
(4)用碘伏水溶液(聚维酮碘,PVP-I,商品名:10%复方匹维碘溶液)消毒毛眼卵,浓度为50×10-6,药浴时间为15分钟;如果水的pH值较高,浓度应为(60 ~ 100) × 10-6。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鱼卵孵化出的鱼苗有时仍有IPN,IPNV可能仍在卵内或卵表面药液难以到达的某些部位。
(5)发病初期,PVP-I混合投喂,每天每公斤鱼有效碘为1.64 ~ 1.91g,连续投喂15天可降低死亡率。
(6)水温在65438±00℃以下时,一般可减少IPN的发生和死亡率。因此,可以在低水温环境下饲养病鱼,以控制疾病的发展,也可以在发病季节在低水温下饲养易感幼鱼,发病期过后再搬回来,但这种方法难以推广。
(7)大黄等中草药混食,有预防作用。
(8)2 500只0.4g仔鱼分两次投喂6mg植物血凝素,间隔65438±05天。据报道,它对预防IPN有一定效果。
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IHN)
1,病原体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于弹状病毒。弹丸状,大小120 ~ 300× 60 ~ 100 nm,单链RNA,对乙醚、甘油、氯仿敏感,有包膜;漂浮密度(硫酸铯)为1.59g/cm3(本文已被访问52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