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淋巴水肿简介
2英文参考下肢淋巴水肿[GBZ 291—2017职业性股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股动脉闭塞或淋巴闭塞的诊断]
下肢淋巴水肿
下肢象皮肿
下肢淋巴水肿
3疾病概述lowerlimb淋巴水肿是指先天性淋巴发育不全或后天性疾病引起的淋巴管梗阻引起的下肢水肿,其基本病理改变为不同程度的淋巴管梗阻所致[1]。临床表现为一肢或双肢持续进行性肿胀,或丹毒等感染反复发作[1]。
淋巴水肿是淋巴回流的障碍,使淋巴积聚在皮下组织,引起纤维增生、脂肪硬化,后期肢体肿胀,皮肤变厚、粗糙、坚实如象皮,故又称“象皮肿”。可发生于外生殖器和上肢,尤其是下肢。
动静脉之间存在不通过毛细血管网的异常短路通道,即形成动静脉瘘,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动静脉瘘是由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后天性,多为外伤所致,故又称创伤性动静脉瘘。
4普通外科疾病分类
5症状和体征下肢淋巴水肿可分为:
①急性期:血肿瘘可被受伤部位的血块堵塞,故数日内常出现搏动性包块。他们大多有震颤和杂音。大多数患者仍能感觉到瘘管远端动脉的脉搏。
①慢性期:主要是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各种表现。由于高压动脉血通过瘘管直接注入静脉,静脉压增高,瘘管近远端浅静脉扩张明显,皮肤温度升高。在远离瘘口的部位,尤其是足端,由于动脉血供减少,静脉瘀血,出现皮肤变薄、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营养变化。瘘口越大,越靠近心脏,有瘘口的动脉(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直径越粗。).由于大量血液通过瘘管直接进入静脉,返回心脏的血量大大增加,可导致心脏扩张,导致心力衰竭。局部症状往往非常典型:沿瘘口两侧可听到粗糙、连续的血管杂音,瘘口邻近静脉明显扩张,并有血管杂音和震颤。
6下肢淋巴水肿的病因大多数创伤性动静脉瘘是由穿透性损伤引起的,如刺伤、枪伤等。和金属碎片等。,相邻的动静脉同时直接受损,几天后可形成交通,称为直接瘘。如果动静脉的伤口之间有血肿,血肿机化后,动静脉之间的交通会形成囊状或管状,称为间接瘘。
病理生理学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外伤性动静脉瘘,大部分都发现于四肢。先天性动静脉瘘常为:多发、小瘘;常累及骨骼和肌肉,患肢有形态和营养障碍;对全身血液循环影响不大。创伤性动静脉弛缓一般单个且瘘口较大,高压动脉血流通过界面直接进入静脉,回流心脏,从而引起:
①静脉压增高,血管壁增厚,管腔扩大、迂曲,静脉瓣关闭功能障碍,导致外周静脉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②瘘口近端动脉因代偿血流量增加而增粗,瘘口远端动脉因血流量减少而变细,表现为远端组织缺血的临床表现。
③对全身血液循环有明显影响。当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时,中心动脉压降低。动脉血流被远端动脉的瘘和缺血分流,加快心率,维持有效的外周循环;心脏血流量增加,继发心脏增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外伤后的诊断和检查,局部搏动、震颤、粗糙而持续的血管杂音、浅静脉扩张、远端组织缺血或静脉瘀血改变可作出临床诊断。
以下测试有助于诊断:
①指压瘘的测量(Brabham征):如果瘘口较大,分流较大,用指压阻断分流后,血压升高,脉率减慢。
②静脉压测定:患肢浅静脉压增高。
③静脉血氧含量测定:从瘘口附近的浅静脉采血时,可发现血液呈鲜红色,氧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肢体静脉血。
④超声多普勒显像:可观察到动脉血通过瘘口向静脉分流。
⑤动脉造影:大口径动静脉瘘通常可直接显示瘘口;瘘管附近的静脉几乎与动脉同时发育;瘘远端动脉不能全程显示,但瘘旁静脉明显增粗。小口径动静脉瘘不能直接显示瘘口,但具有瘘口附近动静脉几乎同时显影的特点。有血肿形成史的人通常会在动脉侧、静脉侧或两者都表现出肿瘤样增大。
动静脉压差明显,一旦形成瘘口,很难自行闭合,一般需要手术恢复动静脉的正常通路。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是切除瘘口,分别修复动静脉瘘,或补片修复血管裂隙。当动静脉弛缓不能直接切除时,可在瘘口两端切断动脉,端端吻合重建。当缺损长度较长时,可采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重建动脉,然后修复静脉裂隙。对于长期慢性动静脉瘘,其周围有广泛的侧支和曲张血管。上述方法难以处理,可进行四头结扎,即尽可能近地结扎动、静脉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10预后和预防避免伤害。
11特别建议非手术疗法:包括抬高患肢、穿弹力袜、限制水和盐的摄入、应用利尿剂、预防感染和烘烤捆绑疗法。通过反复热灸,使组织温度升高,代谢活动加强,可促进管的再生和淋巴回流的恢复。
该病无有效药物治疗,主要依靠物理治疗。如果丝虫病或丹毒引起水肿,应选用治疗丝虫病和丹毒的药物。
12相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