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泓在最近的讲话中提出两点呼吁,称中国有能力将疫情转变为局部疫情。

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如何挽救老年人等更弱势人群的生命?在昨天举行的第二届光华论坛上,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张文泓教授做了主题演讲。在他看来,进入第一波大规模疫情后,中国将逐步进入局部疫情阶段,与世界“同步”。

在大规模疫情向局部疫情的过渡期,他呼吁根据各省市高危因素的人口基数,尽快完成药品储备。“如果65,438+0,000%的高危因素患者能够覆盖抗病毒药物,那么高危因素人群的重症率将会有效降低。”他还呼吁尽快将60岁以上老年人的全程疫苗接种率提高到90%。

“我相信中国有能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变成局部疫情。”张文泓说。论坛主持人、复旦大学教授陆大儒说:“张主任的讲话坚定了大家抗击疫情的信心。”

为什么新加坡抗击疫情的“成绩”比美国好?

张文泓在发言中介绍,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世界上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除了新冠肺炎,前四次都是流感,分别是西班牙流感1918,亚洲流感1957-1958,香港流感1968-1969,香港流感2009-2065438+。

如今,流感已经成为一种地方性传染病,仅全球每年就有近20万人死于流感。当然,由于对流感病毒检测不足,这一数据可能被低估。

那么,新冠肺炎会不会也从全球性的疫情演变成地方性疫情呢?张文泓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一些国家,公众经历了大规模疫情的痛苦后,超额死亡人数已经大大减少。超额死亡是指一个地区实际死亡人数与无传染病的一年估计死亡人数之差,能准确反映传染病的致死性。例如,新加坡的超额死亡率接近于零,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最近也很低。

张文泓认为,奥米克隆变异体疫情期间超额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德尔塔变异体疫情期间,绝大多数老年人完成了三剂疫苗接种。

与新加坡相反,奥米克隆在美国是致命的。统计分析表明,奥米克隆导致的65岁及以上美国人超额死亡率峰值为65438+Delta峰值的0.63%。这与美国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低密切相关。寻求医疗和住院治疗的老年人数量的急剧增加也导致了对医疗资源的挤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超额死亡率。

“很多人担心各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会被削弱,导致突破性感染。所以接种疫苗没用吗?”对于这个问题。张文泓介绍了他的研究小组去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在接种疫苗后3-6个月克隆并扩增B淋巴细胞。结果表明,在抗体水平很低的6个月后,奥米克隆侵入后,B淋巴细胞,尤其是记忆性B细胞会被迅速克隆和扩增。这说明免疫细胞的“记忆”是很强的,即使没有抗体,病毒进入人体后仍然会引发免疫反应。

只有基层有药,才能防止跑医。

在优化的防控应对方案中做好药品储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应对第一波疫情影响。目前,抗新冠肺炎药物已经进入多管道竞争局面。Paxlovid、azvudine、Monola Wei、单克隆抗体和冠状病毒肺炎-19人免疫球蛋白给临床治疗弱势人群带来了很多选择。此外,托珠单抗、巴雷替尼等消炎药也已到位。

目前,相关部门应根据各省市高危因素基数,尽快完成药品储备。“药物应该在基层提供,以防止二级和三级医疗资源的流失。”张文泓说。

各地还应加强三级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包括:社区街道行政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做好无症状轻症患者的家庭康复诊疗管理工作;在发热门诊筛选出需要到定点医院就诊的高危人群,及时治疗和转诊;介绍信息和远程医疗系统。

张文泓说,在感染发病后的“黄金72小时”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充分利用抗病毒药物,同时可采用氧疗、中药、小剂量激素治疗。"中医将给中国人民带来额外的辅助效果."

张文泓在演讲中列举了美国、英国、新加坡和中国在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多项数据:美国历时5个月,峰值住院人数为146328,粗死亡率为1.8%;英国三个月内,峰值住院人数为20065人,粗死亡率为1.13%。新加坡5个月后,峰值住院人数为1442,粗死亡率为0.06%。中国内地和香港4个月后,高峰住院人数为11646,粗死亡率为0.67%。

中国大陆现已进入第一波疫情高峰。随着医疗资源的逐步到位,我们将过渡到局部疫情阶段。“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全球趋同,就像流感一样,成为季节性流行病。”张文泓说,“当然,未来新冠肺炎是否会出现大的突变,使人缺乏预存免疫力,科学家未来需要密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