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药物引子的奇妙作用是什么?

“引毒”一词来源于宋代。当时的官方药局如和合药局、惠民药局等都是将中药制成丸剂等便于携带的成品。遇到患者时,根据患者的特点,分别添加适合患者的药物,添加的药物视为调经药物。宋代以后,由于和局、惠民局的制度没有被历代延续,中成药也逐渐不用了。明清以来,用药模式逐渐回归到以汤为主药的传统模式,但“引药”一词仍在延续,只是观念发生了变化。

《传雅内篇》指出:“外感葱油汤,内伤米汤,痰病姜汤,火病白水,等等。”有的甚至从一个侧面举出几个方子,与证同用。药物引子在方剂中的作用确实很奇妙,也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后来出现了新的情况,就是有些医生认为,每一方都必须盲目的引入药物,如果没有药物引入这一方,就无效。有人认为这有点利己,是推卸责任的玄机。

中医现在如何应用药物介绍?首先是增强疗效: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用热姜汤冲服,可增强祛风邪的作用;或服药后喝一碗热粥,既暖胃又发汗,可增强药物疗效;健脾和胃、助消化的中药汤剂,常配大枣;产后血瘀多,常喝生化汤或药丸,最好红糖送服,增强补血散寒祛瘀的功效。其次是直达病位:服用治疗肾虚的中药或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而且最好是用淡盐水冲服。

中医认为盐是咸的,可以引导药物进入肾脏。作为药引,可以帮助药物直达病灶,更好的发挥补肾的作用。在中药汤剂中,也有一些特定的“引经药”。如头晕脑胀等头部不适,常用荷叶、菊花;病位在胸,常用桔梗和瓜蒌;柴胡、青皮常用于双侧肋骨;腰常用杜仲、续断;上肢常用桂枝、桑枝;牛膝、木瓜常用于下肢,可使药效“靶向”病灶。此外,药物引入可以减轻“毒性”:清热解毒类药物性寒易伤胃,含贝壳矿物质的中药不易消化,都需要米汤服用,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保护胃气。服用甘遂、大戟等有毒或烈性药物时,常以红枣为引药,以减轻毒性。

药物介绍有很多种,但单药是最多的。如桔梗能宣肺气,诱药上行,上焦病变多用;牛膝能补肾强筋,诱导药物下降,可用于治疗下焦证;羌活、防风用于治疗太阳经疾病;升麻和葛根用于阳明经疾病;柴胡用于少阳经疾病;桔梗用于咽喉疾病;桑枝用于上肢疾病;用牛膝等对下肢疾病有益。

药物引物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疾病的性质,也与当地的饮食习惯、用药习惯、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有关。其实药物引子并没有那么神秘。它是中医特有的配伍形式,能够将药物直接导向疾病,适应疾病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