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我们什么时候戴香包?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人佩戴香囊避邪,保障自身健康。如今,许多城市和乡村仍有给孩子带香包的习俗。

虽然佩戴香囊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夏天传染病开始上升的时候,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古人把中药做成香囊,绑在孩子的衣襟和肩服上。香囊是常用的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山奈、白芷、石菖蒲、麝香、苏合香、冰片、牛黄、川芎、香附、辛夷等,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香囊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角形、心形和菱形,上面绣有花、草、虫、鸟和罗汉钱。设计极为精美,为节日增添了无限趣味。还具有芳香、驱虫、避疫、防病的作用,所以民间有“背个香草包不怕五虫”的说法。

近年来,中国医学界对传统香囊的配方进行了研究,做了很多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芳香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能兴奋神经系统,刺激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产生,抑制各种致病菌的生长,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药味分子被人体吸收后,还能促进消化腺的活动,增加分泌,从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

现在,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让孩子经常在口袋和枕头里放香囊(袋),对流感、白喉、水痘、流脑、麻疹等传染病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