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结核怎么治疗?
中医称此病为“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腋窝淋巴结的慢性传染病。因结块成串,状如珠子,故称痈疾,俗称“鼠疮”、“疖颈”。一般认为小的是痈,大的是痈;推的是气,不推的是血,所以有气血。
中医认为本病常因焦虑愤怒,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滞痰凝,阻滞于经络,止于颈部所致。痰湿久化为热,或肝郁化为火,肾阴下降,热满肉烂化脓,破溃生疮,淋漓流脓,耗气血阴,渐为虚损。也可因肺肾阴不足,导致阴虚火旺,使肺津液不能运化,津液之灼,为痰、痰、火凝结所致,由颈部所致。
待遇1。初次发病(结节型)
1.1外感风毒证的症状该证起病急,属瘰疬表证、实证。表现为颈部两侧结核,一个或两个以上,初起肿胀,肤色不变,后转红,灼痛、压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腻,脉浮或滑。方毅防风羌活汤由防风3克、羌活3克、升麻3克、川芎3克、牛蒡3克、黄芩3克、薄荷3克、海带3克、海藻3克、夏枯草6克、僵蚕酒6克、甘草3克、连翘6克组成。
具有清热祛风、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处方中防风、羌活、薄荷、升麻、牛蒡子用于疏风清热、宣肺通窍;黄芩、夏枯草、连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僵蚕解毒、化痰、散结;川芎行气活血;海藻、海带能化痰、软坚散结;甘草解毒调和各种药物。诸药合用,起到清热祛风,行气活血,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
根据注释,本方治疗气滞血瘀证。临床上有赤芍、姜黄、郁金、桃仁、红花、香附等。可增加行气化瘀的功效。方格牛蒡吉杰汤由薄荷6克、荆芥6克、连翘65438±00克、栀子65438±00克、牡丹皮65438±00克、玄参65438±00克、牛蒡子65438±00克、夏枯草65438±02克组成。
祛风清热,化痰消肿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处方中的牛蒡子、荆芥、薄荷能疏散风热、解毒散结;连翘、夏枯草、栀子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牡丹皮、玄参、石斛滋阴清热、凉血散瘀;诸药合用,可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据言,极热者加黄芩、石膏;便秘,加入瓜蒌、莱菔子;化脓后加入穿山甲鳞片和皂角刺。无肝火过盛、阴液内伤症状的痈,慎用夏枯草、玄参、铁皮石斛。
1.2外感热毒证症状伴发热不安,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处方1柴胡葛根汤出自正宗外科,由柴胡3克、天花粉3克、葛根3克、黄芩3克、桔梗3克、连翘3克、牛蒡子3克、石膏3克、升麻1克、甘草1.5克组成。
祛风清热、散结消肿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处方中柴胡、葛根能疏风清热;石膏、黄芩、升麻、连翘清热解毒;牛蒡、桔梗和甘草。天花粉能清热生津,解毒消肿。
声明称,此方常用于治疗痄腮,外感温毒,以微热恶寒,肿胀疼痛,边缘不清,触之剧痛,咀嚼不便,舌质红,苔薄白黄,脉滑为辨证要点。吃的少的,加山楂,神曲。
1.3外感气毒证症状:外感气能杀死四季不正之气,会聚集成一团,突然肿胀,皮肤发红发热,体寒发热,头痛强烈,四肢不舒服,脉数。方毅连翘解毒散由连翘9克、栀子9克、黄芩9克、玄参12克、薄荷5克、防风5克、桔梗5克、升麻5克、川芎6克、柴胡6克、牛蒡子6克、当归和羌活8克、芍药10克、红花6克组成
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防癌防风、桔梗、薄荷、升麻、牛蒡子、柴胡、羌活能疏散风热、宣肺通窍;连翘、黄芩、栀子、玄参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作用;当归、白芍、川芎、红花养血活血,消肿止痛。
据笔记记载,此方适用于伤寒汗出不尽,耳下硬肿者。防儿舒肝溃汤集安由夏枯草6克、僵蚕6克、香附5克、石决明5克、当归3克、白芍3克、陈皮3克、柴胡3克、川芎3克、穿山甲3克、灯心草3克、红花2克、姜黄2克、甘草2克组成..
具有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的功效。
用法:饭前用温水送服。
香附、陈皮、柴胡组方,疏肝理气,调理肝脾。当归、白芍、川芎、红花养血活血,消肿止痛;夏枯草、石决明、僵蚕、邓鑫清肝化痰、散结、萧中;穿山甲、姜黄破血通经,煎服止痛;生甘草解毒调理药物。诸药合用,起到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的作用。
据言,本方治疗瘰疬、乳痨、乳癖,属于肝郁血瘀、痰火凝滞。临床上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
1.4肝气郁结痰凝证症状该证以内伤为主。表现为颈部两侧有肿块,结核大小不确定,皮肤颜色如常不痛,质硬,胸中胀满,口苦,食欲不佳,舌苔薄白,脉滑。配方一①逍遥散②二陈汤由炙甘草15g、当归30g、茯苓30g、芍药30g、白术30g、柴胡30g、半夏15g、橘红15g组成。
功效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用法:末时每次6克,加1片生姜和少许薄荷,水煎去渣趁热服用,不分时间。
方中柴胡能疏肝解郁,可作为导肝经之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当归养血补血;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生姜辛香;方中半夏、陈皮理气、燥湿、化痰。
按照话来说,如果肝郁气滞,加熏香、陈皮;血虚者,宜加熟地黄。方儿小丸由煅牡蛎300克、生黄芪120克、三棱60克、莪术60克、血竭30克、生乳香30克、生没药30克、龙胆草60克、玄参90克、浙贝母60克组成。
功效:化痰软坚,健脾清肝,通气活血。
用法:10是蜜丸,每次9克,一日两次。
处方中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黄芪能补气升阳、固表、托疮生肌;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血竭、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龙胆草清热利湿,泻肝胆火;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浙贝母理气化痰散结。
据说服药期间,禁止上火,禁食油炸之物;脾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中期(膨胀型)
2.1寒痰证症状依其波动,疼痛少,肤色不变,面色苍白,恶寒,胃脘隐痛,舌淡,苔白,脉细。出自《外科辨证论治集》的方毅阳和汤,由熟地黄30克、肉桂3克、麻黄2克、鹿角霜9克、芥子6克、姜炭2克、生甘草3克组成。
功效散寒凝滞,行气回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杰重用地黄滋阴养血,填髓;配以有血有肉的鹿角胶,温肾助阳,强筋骨,* * *为君药。肉桂和生姜木炭温暖血管,是部长级药物。麻黄促杨琪,白芥子除表里痰,散寒结,为佐药。生甘草。用于制药和解毒。诸药合用,起到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的作用。
根据说法,痈有阳证者,如患处肿热疼痛、气虚、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者,不宜使用,应加党参、黄芪;如果疼痛明显,运动会加重,加乌头。方格小金丹由150克白树胶香、150克制草乌、150克五灵脂、150克地龙、150克木鳖子(去壳去油)和75克乳香组成。
功效:化痰祛湿,祛瘀通络,消肿止痛。
用法:将除麝香外的十味药研成细粉,将麝香研成细粉,与药粉混合,过筛。每100g,在粉中加入25g淀粉,搅拌均匀。另用5克淀粉制成薄糊丸,每丸重0.6克,阴干或低温干燥。每次服2 ~ 5粒,1,一日两次,小儿减量。
处方中草乌、土鳖虫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消肿散结。乳香、没药、归参、地龙、五灵脂、麝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白胶香和木炭活血止血,解毒生肌。
根据笔记,此处方用于所有外阴坏疽和溃疡。可与阳和汤同用,或交替使用。
2.2热痰证症状肿块依其波动,肤色暗红微热,伴有疼痛。双颧骨潮红,低热盗汗,腰腿酸软,少苔红舌,脉沉。防己脱脓汤由人参3克、白术3克、炒穿山甲3克、白芷3克组成。升麻2克,甘草2克,青皮2克,当归6克,生黄芪9克,皂角刺5克。
功效是补益气血,托里渗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酒送服。
本方以黄芪、当归、人参、白术为原料,具有补益气血、养毒生肌的功效。穿山甲、皂角刺、白芷溃烂流脓;升麻升阳祛邪,青皮气滞;甘草能益气补中,又能调和诸药;酒取其辛散之性,助其功效。
根据备注,明显恶寒发热者加金银花、野菊花;若气血虚弱,脓液稀少,则加重方中黄芪、人参、当归的用量;如伤口长时间不收敛,应外用生肌散;对于那些高肿胀的疮,万平丹应适用于外部。
3.晚期(溃疡型)
3.1气血两虚症状迁延,肿块溃烂,脓液稀薄,每次有大量脓疱,溃疡腐肉呈灰白色,口久不闭,伴有面色晦暗,乏力,头晕,舌淡苔白,脉沉或缓。方巴伊汤甄由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5枚组成。
功效:益气补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随时服用。
方中人参、地黄为君药。白术、茯苓助人参益气;当归、白芍助生地养血,* * *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使全方补而不滞,为佐药;炙甘草益中焦,调和诸药,以制药。诸药合用,* * *起益气补血的作用。
声明称,肝阳上亢引起的头面部眩晕,禁用此方。失眠加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少食者,加陈皮、砂仁健脾和胃;气虚严重者,加黄芪,补充健脾益气之功。方二泉大补汤由人参6克、肉桂3克、川芎6克、地黄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甘草3克、黄芪12克、川当归9克、白芍9克、生姜3片、大枣2枚组成。
功效温补气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随时服用。
方中人参与配伍地黄益气养血,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当归芍药养血调和camp,川芎活血行气,肉桂温补肾阳少许,黄芪益气固表,生姜大枣增强滋补作用。
据说这个疗程旨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缓解期,减少复发。如伴有关节、皮肤、肾脏、肠道、神经系统损伤,或器官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应根据情况具体辨证,制定相应的制剂或处方。
3.2阴虚火旺证的症状为疮久不愈,皮肤紫暗,脓少,潮热盗汗,心烦发热,形体消瘦,口干颧骨,舌尖红少液,脉数。配方一①六味地黄汤②青蒿鳖甲汤来源①小儿医学证治厥②温病辨证由熟地黄12g、山茱萸12g、干山药12g、泽泻9g、牡丹皮9g、茯苓9g、青蒿6g、鳖甲15g组成。
滋阴补肾,泻火退烧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中用地黄滋阴补肾,填精填髓,为君药。山茱萸补肝肾;山药益脾阴,两者皆可固精,既是臣药。泽泻长于祛湿化浊;牡丹皮泻火;茯苓通透性轻,利尿,都是佐药。六药合,补三阴,以补肾为主;三补三除,主要是补药,起到滋阴补肾的作用;鳖甲养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清热通络,诱邪气出;地黄滋阴凉血;知母滋阴降火,牡丹皮泻阴降火。
按话来说,如果遗精、盗汗明显,要加龙骨、牡蛎涩精止汗;脾虚气滞、脘腹胀满者,加白术、砂仁、陈皮,以防气滞。脾虚泄泻慎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