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的治疗方案推荐及日常自我护理

血虚,中医的病机,是指人体血液不足,不能充分滋养脏腑经络和机体,也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大多是先天体质差,久病不愈,思虑过度,脾胃虚弱,失血过多所致。血虚与心、肝关系最为密切。血液具有滋养和滋润全身,维持人体精神活动的功能。血液的滋养润泽功能减弱,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发黄、头发干枯、皮肤干燥、四肢或四肢麻木等症状。当血液不能维持人的精神活动时,就会出现精神衰退、健忘、失眠、多梦、易怒等症状。中医常见于头痛、头晕、胸痛、心痛、乏力、便秘、月经不调、癌症等疾病。现代医学常见于贫血、心律失常、睡眠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高血压、排卵障碍、便秘、神经性头痛及急慢性出血性疾病。

一般介绍

此病多因先天体质差、久病、思虑过度、脾胃虚弱或失血过多所致。

基础病因学

1,先天体质差

天生体质差,肾精不足,不能产生足够的气血,长期血虚。

2.长期患病

慢性病不断消耗人体正常的气血,长期导致血虚。

3、想太多

想的太多,辛苦费力,不断的白费力气,久而久之引来气血不足。

4.脾胃虚弱

脾胃的吸收功能减弱,食物中水谷的精微之气不能转化为人体自身的气血,气血得不到充分的补充,导致血虚日久。

5、失血过多

呕血、便血等急慢性出血导致失血、血虚。

一般介绍

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蜡黄、头发干燥、皮肤干燥、头晕、失眠、多梦、易怒。女性月经量少,颜色浅。严重者还会出现闭经。

典型症状

1,心血虚证

心烦,头晕,失眠多梦,易惊,健忘,面色苍白,唇淡舌淡,脉弱或结脉。

2.肝血亏虚证

头晕目眩,胁痛,四肢麻木,屈伸不利或肌肉不自主抽搐,妇女月经不调,严重闭经,面色晦暗,舌淡,脉细或涩。

并发症

中医认为气血相辅,所以血虚往往会引起气虚,甚至气血两虚。

治疗原则

血虚患者的治疗以养血宁心、补血养肝为主。

药物

1,中药方剂治疗

(1)心血不足证

养心汤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酸枣仁、茯苓、肉桂等。

(2)肝血不足证

四物汤,常用中药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等。

2、中成药治疗

(1)心血不足证

可以吃归脾丸治疗。

(2)肝血不足证

可以用四物颗粒治疗。

使用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专业医生。

相关药物

归脾丸和四物丸

其他治疗

患者可采用针灸治疗,具体取穴方法如下:

1,心血虚证

针刺心俞、衙门、内关、神门、雪海、钟山、脾俞等。,伴有其他症状,辨证取穴。

2.肝血亏虚证

针刺百会、雪海、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伴有其他症状,辨证取穴。

一般介绍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促进康复。

心理护理

1,保持好心情,开朗,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情绪过度波动。

2、放松,适度用脑,不要太辛苦。

药物护理

严格遵医嘱,避免随意停药或调整剂量。

生活管理

1,生活规律,居住环境要安静,远离噪音,注意避寒。

2、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体育锻炼,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特别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进行穴位按摩。

1,心血虚证

按摩内关、雪海、三阴交、足三里等。,有酸胀感,并每次按压5~10分钟,每日1次。

2.肝血亏虚证

按摩雪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等。,有酸胀感,每次按5~10分钟。

饮食调节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对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起到辅助作用。

饮食建议

1,心血虚证

应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如菠菜、动物肝脏等,以及补益气血的食物,如红枣、鸡蛋、鱼等。平日可以用适量的桂圆、红枣、粳米煮粥,也可以用适量的红枣、黑木耳,根据个人习惯加入葱、蒜等调料,煮汤。

2.肝血亏虚证

宜多吃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油菜等。,多吃滋阴补血的产品,如乌鸡、红枣等。平日里,乌鸡、冬虫夏草、当归、枸杞子等食材都可以作为乌鸡汤。

饮食禁忌

1,不吃辛辣刺激、肥腻甜食、生冷难消化的食物。

2.不喝酒、咖啡、浓茶等。

预防措施

1,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原发病。

2、均衡饮食,避免挑食或节食,保证每日营养摄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要盲目用药!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