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医药研究院特色中药标本馆

重庆中医研究院植物标本馆创建于1957。在市政府的支持下,2002年底建成了相对独立的植物标本馆。1991成为纽约世界植物标本馆万维网成员(我院植物标本馆在《植物标本索引》第八版[纽约植物园编辑]中被鉴定为SM)。1999分别被中国科协和重庆市科协命名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和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

“重庆中医药博物馆”挂牌后,根据市政府2009-154专题会议纪要,“重庆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与中医药研究院转型”项目已全面启动。

植物标本馆约有33万种中国药用植物和动物标本,其中药用植物30万种,药材65438+50万种,动物标本7000多种。各类标本主要采集于中国西南、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中药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和种类最具特色,涉及6500余种(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一半以上[12080种])。采集时间跨越70余年(1930~2006年),记录和反映了我国西南至西部地区中药资源的珍贵资料。许多物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稀有物种,共采集模式标本110余种。特别是我院在承担“六五”至“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期间收集和保存的特殊研究标本,如川贝母、冬虫夏草、大黄、石斛、麻黄等。,包括65,438+0,000余份中医药、民族医药国家标准标本(十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具有保存标本品种齐全、资源相关信息记录详细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性。

这些标本对了解和掌握我国西南、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的中草药资源状况,进行中草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研究我国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市科委的支持下,建立了馆藏标本电子检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