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有什么景点?

文山三七

世界上的三七产于中国,主要在文山。文山是三七的主要产地和原产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全国90%以上的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文山,全国最优质的三七也产自文山,是三七王国。三七是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也是文山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三七是2500万年前起源于第三纪热带的残余植物。它属于五加科人参属。适用于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冷热,偏爱负面生态环境。文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合三七的生长。三七的人工栽培历史已有400多年。三七的根、茎、叶、花、籽都是宝。三七的种植周期为三年。一年有七天带种子(因为它们的种子是红色的,所以当地人叫它们红种子)叫做一年七天。移植后存活的一年称为二年七。第三年,从秋末到冬春,是七年。三七被人类利用了几千年。三七是一种常见的药食同源植物,质量非常稳定。自古享有“金交”、“南圣草”、“人参之王”的美誉,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身健体的神奇功效,在民间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明代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578》中收录文山三七并记载文山三七可治百病之后,三七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和利用,二年生三七的生产现状和未成熟的种子形态成为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和瘀血的圣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中也有“华凯三七治血病”的猫账(华凯为文山,文山州治所仍称华凯镇)。今年4月,文山一只重达936.69克的单个三七王也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三七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极大关注。他们在药物化学、药理学等方面对三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七含有24种皂苷,以β-榄香烯为代表的77种挥发油成分,以三七为代表的17种氨基酸,以及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揭示了三七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抗炎、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理活性。三七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独特作用,为三七医疗保健食品的发展拓宽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延缓衰老、维持机体生理平衡有显著作用。享誉海内外的云南白药是以文山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目前,中国有370多家医药、保健和化妆品企业在自己的产品中使用三七原料。文山州从事三七系列产品生产开发的企业有21家。现在能开发生产的产品包括三大类100多个品种,产品现已覆盖西北、华北、华中、华南。然而,国内外企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也逐渐从预防加治疗向预防保健转变。三七作为一种天然药物,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已被证明具有确切的预防、医疗和保健作用,在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功能食品等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苗,群众也叫紫条。就是一年生的三七还没移栽。为进一步开发三七这一生物资源,造福人类,省委、省政府将三七产业列入国家中药现代化(云南)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的板块,列入省政府生物资源开发项目给予支持,批准建设“中国文山三七产业园”,占地112公顷,由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总投资3200万元云南省经济发展计划委员会已批准该建设项目。园区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整体性、开放性、先进性、特色性、文化性和世界性的特点,在开发建设中实行全新的管理服务体系,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投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为入园投资者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园区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方融资、分步实施的原则,最终形成集三七加工、三七交易、三七科研、三七文化、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绿色生物产业园。为加快文山重要支柱产业三七的开发利用,州委州人民政府不仅成立了三七特产局,还聘请了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十名专家教授担任开发顾问。一年一度的三七园(即紫条园)定期和不定期地就文山三七产业发展进行讨论和辩论,向党委、政府决策建言献策。3万亩无公害三七基地的建设,是在专家教授的建议下实施的,旨在让文山三七始终以最多、最好、最好的优势位居前列。三七工业园区建设正在实施中。三七发展的巨大空间,是有志于这个行业的各界人士的不二之选:三七的产地和主产地优势,将使你开发出一系列别人没有的产品,优质原料的生产基地,将使你的企业完全低成本高质量的经营,文山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将使你的投资有更大的回报。中国文山三七产业园的投资环境会让你在文山享受到更多的优惠,三园一园,聘请的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等着你。

一个世外桃源——巴美

阿津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流传千古。在欣赏其美景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它与世隔绝,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最近发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桃花源,那就是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八美村。八美村距离广南县60多公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大巴车到八达后,就不能往前走了。走了30分钟,一座突兀的山横亘在你面前。半山腰中间有一个山洞,里面有一条暗河流过。这时,热心的当地村民会为外地人摆渡。整个洞穴长约800米,洞内没有照明。航行在漆黑的山腰,人们感受着河水的流动,仿佛是穿越只是游览。船到洞尾,眼前豁然开朗,一派壮族田园风光展现在眼前。八美村坐落在一个平坦的盆地里。全村600多人,都是壮族人。据说他们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广西迁徙过来的,民风非常淳朴。1949以来,从未发生过刑事案件。清澈的河水绕村而过,水车在河边静静地旋转了一百年。“千里陌路,鸡犬相闻”就像一首幽静的田园诗,所以来参观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它是现代的“世外桃源”。八美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北部阿克乡和八大乡交界处。它有喀斯特地貌和亚热带气候。海拔7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8度,年降雨量1224毫米,村庄面积约30平方公里,村内土著为壮族沙县支系,115户,614人。无论是自然风貌还是社会人文环境,《八妹》都是对《桃花源记》描写的惊人再现。这一带峰峦奇特,山谷秀丽,建筑纵横交错,河流小溪蜿蜒奔流,水流常年不息。溶洞层峦叠嶂,错落有致,地下水源丰富,冷泉、温泉常年涌动。“世外桃源”四面环山,中间有大坝。大坝内有一条蜿蜒的河流,河流出入口有长约1公里的溶洞。无论从唐娜村还是落水洞村到八美村,都要经过长长的水洞。乘船穿过狭窄而深的水洞,地形豁然开朗,形成了一个别具洞天的优美环境。在古老的榕树和竹子之间有一个坚强的村庄,村民们沿河而建的水车和田间围栏构成了一幅小小的农村景象。这块土地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村内古树葱郁,保存了多种植物资源,如榕树、木棉、绿树、芋头、灌木等。,还有各种野花和藤蔓散落在山谷里。在山谷,山峰和悬崖上,有猴子,飞狐,兔子,野鸡和许多种鸟类。猴子在攀岩的时候总能看到狐蝠在滑翔,而清晨的清河谷却有鸟儿在歌唱。八美村早在宋代就已形成,宋代壮族英雄农高智的传说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村中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云南文化特色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生动体现了男耕女织、鸡犬相闻、邻里和睦的壮族农耕社会的田园情趣。村民的衣食住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基本都是自己生产的。建房子不劳而获,邻里之间团结互助,这是强家的优良传统。村里定期举行端午节、钓鱼、二重唱、古兵器舞、斗鸡等传统集体活动,保留了浓厚的传统壮族文化。当地农民很少出世,乐于耕种,与邻里和睦相处,团结互助,遵守古老习俗,保存了壮族文化的精髓。自制家用电器,如木梯、木背木架、木灯架、石缸、石缸、绣花鞋等。,在村里存在和使用。村民敬畏自然,崇拜神灵和祖先,村里有保存完好的土地庙、龙庙、筒子钱杆、花庙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相得益彰,使八美村成为展现“世外桃源”小农经济社会形态和传统乡村田园情趣的人文景观。

编辑这一段,中国古代“铜鼓文化”的另一个中心

简介

作为中国西南和东南亚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铜鼓文化研究近年来有了新的进展。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西南山区,与越南接壤,因发现种类繁多的铜鼓,被考古学家认为是铜鼓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铜鼓起源之争

早在100多年前,铜鼓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意。迄今为止,大多数学者认为铜鼓诞生于云南。1975年,云南魏初出土的万家坝铜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鼓。近年来,在云南文山出土发现了民间收藏的138铜鼓。其中已确认的有6件是万家坝铜鼓最早的类型,分布密度仅次于楚雄。据铜鼓专家、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坤生教授考证,这些铜鼓出现于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与整个万家坝铜鼓的年代框架一致。所以他提出,云南文山很可能是除楚雄之外的另一个铜鼓发源地。学者认为,文山在铜鼓的演变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1919文山广南县出土的石寨山铜鼓,是继万家坝铜鼓之后的又一代表类型。因其造型精美,图案复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鼓面上有明显的万家坝纹传承。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用自然科学方法分析了云南早期铜鼓的铅同位素,认为广南鼓的矿物材料来源于滇中。李坤生等人提出,这证明文山在从最早的万家坝铜鼓到石寨山铜鼓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铜鼓文化

铜鼓文化曾在东南亚各国盛极一时,尤其是越南,铜鼓数量仅次于中国。至今,越南仍将铜鼓视为国家象征。云南中部、广西和越南北部被认为是铜鼓分布的三个中心。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铜鼓传播的路线一般是从滇西、滇中开始,逐渐向东、向南传播。文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品流通的重要驿道,恰好处于三个中心的枢纽位置,所以文山也可以看作是铜鼓传播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铜鼓的历史地位

关于铜鼓的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中原最尊鼎,南方铜鼓更贵”的说法。公元前7世纪,在中元古代青铜时代逐渐衰落的时候,与钟鼎在中原文明中同样重要的铜鼓开始在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的众多民族中诞生和流传。许多学者认为,铜鼓铸造技术与中原地区的青铜铸造一脉相承。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蒋研究员指出,铜鼓上有太阳纹、纹、青蛙纹,描绘了龙舟竞渡、集体狩猎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图案。这些都体现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民族文化的长期融合,共同* * *形成了丰富博大的中华文化。同时,铜鼓文化已经在万里流传了几千年。从中国南方到东南亚半岛,都有形状各异的铜鼓,这是铜鼓在世界许多领域受到学者关注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