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五味的发展前景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野生五味子储量约5700万公斤,全国正常年需求量为654.38+0.8万公斤。从数量上看,资源潜力巨大。但从资源分布来看,并不乐观。虽然主产于东北地区的五味子药用资源丰富,但近山区随着森林资源的大量开发和抚育间伐的影响,资源明显逐年减少,且多为新萌出的幼苗,结实率极低,产量大幅度减少;偏远山区虽然资源丰富,但零星分散,当地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生产季节又处于森林防火期,资源难以利用,导致财富荒废。五味子的储量仅占全国储量的20%左右,且资源分布广泛、分散,数量相对减少,收购量明显减少。

五味子的治疗作用在逐渐扩大。经研究证明,具有调节心血管系统、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理作用,对肝炎等疾病有明显疗效。五味子保健饮料日益发展。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出口商品。五味子,尤其是五味子,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

五味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野生资源破坏严重,野生品种开发不到位,偏远山区野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以五味子为原料的药品和保健品研究不够。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加强对野生资源的保护。林业部门在抚育和清理森林时,要把保护药材与植树造林结合起来,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五味子野生保护区,使其青山常在,林药共存,永续利用;积极系统地开展人工栽培,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建立稳定的生产场地;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组织联合攻关,开发以五味子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生产:

五味子的商品来源于野生资源,1960 -1963列为计划管理品种。新中国成立后,收购和销售一直在增加,但购销发生了很大变化,商品供应由短缺变为基本平衡。

50年代,全国的商品来源主要靠东北的五味子。由于资源分布狭窄,且限于近山区资源开发,偏远山区资源未被利用,收购量不大,市场供应相对匮乏。60年代以来,除五味子外,全国调入的商品也销往外地,如陕西的五味子,弥补了市场销售的不足,全国产销基本达到平衡。南五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版)中也被记载为五味子。70年代初,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五味子需求量逐年大增,购销差距越来越大。后来随着收购量的增加,产需矛盾不仅得到缓解,还一度产大于销,1978收购了300多万公斤,创历史新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森林资源的大量开发,五味子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为保护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各地调整了收购计划,年收购量基本控制在70年代的正常水平,保持了产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