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藤沟(程元阳)
从古都Xi安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往安康方向行驶了约300公里,来到了一处宽阔的山脚下,然后绕着崎岖的小路爬上了山腰。有个只能穿过的小个子,翻过参差不齐的人嘴,沿着石阶走到青藤沟。
这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安静地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苍劲挺拔的竹子,呈扇形,像一队准备奔赴战场的士兵。竹子大约有茶杯大小,而且是绿色的。细长的竹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色的光芒,地上布满斑驳的光影。这片竹林是青藤沟的第一道景观,天然屏障,绿色屏障。穿过竹林,你会豁然开朗,拥有数百亩土地的村庄尽收眼底,显然是一个封闭的小盆地。相对平坦的耕地占全村三分之二以上。村口和山脚下是各种形状的水田,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不规则形,都是根据地形自然形成的。正是稻花香的季节,淡淡的花香弥漫整个山谷。一阵微风吹过,花香更加浓郁,直击人心。稻田里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有的在清理沟渠里的淤泥,有的在捉野生的泥鳅、鳝鱼、螃蟹,几个小女孩在背上铺着猪草的田埂上蹦蹦跳跳,几个孩子在稻田里追逐着扑向蝴蝶,几个叼着烟的老农望着稻田边长势喜人的稻子,发出一声赞叹,露出幸福的笑容。一幅幅自然多彩的油画栩栩如生,田园风光令人陶醉。不禁让人想起“晨兴废,带月莲回家”;“日出田芸夜演麻,村童各当家”;这些美丽的生活和劳动场景“田夫Hojo,亲切地打招呼”。走过稻田中间狭窄的田埂,在山脚下,看到一座座房屋沿着山势呈弧形错落有致。那是一个勤劳的秦巴家庭。他们的祖先来自南方,早年为了躲避一场官司和灾难而生活在这里。先人踏入青藤沟,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藤条,大片的平地,更重要的是几处富庶的水源。这个理想的落脚之地是上帝赐予的最好礼物,于是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在这里,山势平缓,山体是辽阔而苍劲的花岗岩,一层一层的纹理非常密集。即使在百年一遇的暴雨中,也没有出现过滑坡和泥石流。它四周被群山环绕。冬天由于层层大山的阻隔,冷风吹不进来,所以感觉不太冷。夏天因为海拔高,山里植被茂盛,太阳一落山,白天的暑气就被大山收集起来,感觉不到太热。在过去,山上的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被编织成各种筐、篮、笼、藤椅、藤箱等家用电器,也可以编织成藤网作为藤桥立在河上。村子的显要位置是村委会广场,一棵千年老树矗立在那里,像一个巨大的树冠覆盖了整个广场。只有三个人靠近它,它才能被拥抱。树干直插云霄,树根盘根错节,树上布满根瘤,树皮粗糙开裂,树枝苍劲有力,树叶层层摇曳,像一个经历过风霜雨雪的老人。树根两侧,有一块打磨过的长约三米的绿色石板。这两块绿色石板是人们下班后休息、纳凉或聊天的地方,是信息集散地、发布地、情感交流中心。
他们知道,土地是生存的资源,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珍惜每一片土地,珍惜在他们的血液里。他们爱每一寸土地,爱到骨子里。每一块土地,哪怕是巴掌大小的一块,都被精耕细作,利用到了极致,主粮被轻轻种上,杂粮被种在了坡度不大的土地上。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菜园。房前屋后,多年来都是主人用镐锄耕耘。随着季节的变化,菜园里种植了各种蔬菜水果,如淫羊藿生姜、魔芋、南瓜、红薯、芋头等。仔细走一走,会发现屋内坑洞的石头间也撒上了韭菜籽,一丛丛饱满的红根韭菜在顽强生长。他们给蔬菜施绿色农家肥,山里湿度也大。蔬菜长得很好,鲜嫩水润,不像城里的蔬菜干得像霜一样。山里的人非常勤劳。他们一有时间就上山采摘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板栗、猕猴桃等野果,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食物。他们还上山挖山药、辛夷、猪苓、黄连、连翘、黄姜、山茱萸等中药材。小病小灾都被这些中草药解决了,换钱贴补家用。山上有野猪、麂、猪獾、羚羊、野鹿等野生动物,曾经是他们的狩猎目标。现在随着国家禁猎政策的深入,野生动物更多了。有时人们下山来破坏庄稼,伤害牲畜和家禽。对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吓跑。谁来保护动物?当然这种情况下政府是有一定补贴的。这里每家每户都养一两头土猪。每年冬天,把养了一年的猪杀了,做成腊肉,供全年食用。冬闲时,家家户户还挂酒,有梗酒、玉米酒、枣子酒、柿子酒等。整个冬天酒香都飘在山谷的角落里,溶进了人们的心里。
因为山中平地稀缺,青藤沟的房子都是建在高高的山脊上,一排排的墙,靛青色的瓦,雪白的墙,一看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大多是三间正房,两间厢房。正房是住的地方,厢房是厨房和消防室。圆圆的青石铺就了每家每户的路,我走进了最近的一户。这户人家门前有两棵碗口粗的桂花树,是月桂树,顾名思义,每个月都开花。淡黄色的花朵挂满枝头,缕缕幽香飘入人们的鼻端,令人兴奋,神清气爽。屋前的台阶上长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山花,都是屋主从山上挖回来的。种花设备不限于成品花盆。有各种各样变废为宝、就地取材的花盆,有植物油桶,有废弃的瓦罐,有空心砖,有石窝,有猪槽。一群蜜蜂飞进花丛里一会儿就飞走了。抬头一看,厨房一侧靠近屋顶的地方有一个木支架,支架上放着两个用整根原木做成的蜂箱。一群群蜜蜂飞出又飞进来,酝酿着甜蜜的生活。这里的土蜂蜜一般一年割一次,多在国庆节前后。那时,蜜蜂可以继续制造蜂蜜并储存起来用于冬眠。这所房子的前后都有一个菜园。菜园周围都是整齐划一的竹条。热爱生活的主人还为竹栏墙设置了一个小门。小啊·穆门上的牌子写着“随手关门”。这些简单的话说明这里的人淳朴,只要不糟蹋,谁都可以摘菜园。竹栏上挂满了绿豆苗和黄色的南瓜花,菜畦绿得引人注目。水是生命之源,山再高,水再长。这户人家门前有潺潺的流水声,逃之夭夭。一股清澈的水从山后不慌不忙、自然而然地流出来。水是由竹片连接的凹槽引下来的,是从山缝里流出来的。经过层层浸润过滤,甜甜蜜蜜的。水量大约拇指粗细,一年四季从不干涸,即使在大旱之年,也源源不断。
左边是厨房。昏暗的灯光下,两个女人围在厨房里,炒着刚从山里野生茶树上摘下来的新鲜绿叶。一个是烧火,烧火很重要。火候掌握不好,会影响茶叶的嫩度,也决定了茶叶的口感。另一只手在铁锅里来回晃动炒茶,很快空气中就弥漫着新茶的香味。有时炒绞股蓝,连翘叶,银杏叶。他们主要是自己喝茶,但也零零碎碎的卖。厨房里一圈木梁上挂着一排排猪肉。长时间炉烟熏制的猪肉色泽鲜红,味道醇厚浓郁。店主说柏叶熏的猪肉最好吃。在离炉子稍远的地方挂一个带孔的小竹笼,里面放一块块刚磨好的豆腐,让熏出来的豆腐变得金黄而独特。
右边是消防室。由于山区潮湿多雨,家家都有火炕,这是秦巴山区流传下来的非常重要的生活习俗,也是地域特色明显的文化符号。精致的厨房和主屋一样坚固,简易的火屋四周是柴火和竹席,屋顶铺着稻草。火房中央有一个半米见方的坑,四周是青石,就是火坑。火坑是火场的灵魂。以前火坑一年四季烟雾缭绕,从不熄灭。一个熏黑的铁锅挂在火坑上方用来烧水。当然,火坑有很多功能。除了烧水,还可以用来做饭,取暖,甚至照明,也是聚会的地方。尤其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邀上三五好友围在温暖的壁炉旁,吃着腊肉炒薯片,吃着春天储存的凉拌蕨菜竹笋,喝着热腾腾香醇的烧酒,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在酒精的作用下,人的心胸开阔了,话也多了。他们在谈论古今中外的奇闻轶事,无论是权贵的丑闻甚至是腐败故事,还是小贩、司机的离奇灵异。讲的人生动而引人入胜,听的人忽喜忽笑,忽锁眉惊,让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夜深了,山野一片寂静,一轮圆月挂在蓝天上,乳白色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大地上,萤火虫在山脚下闪烁,突然一声野鹿尖锐的叫声划破天空。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已经很晚了,渐渐散去。就这样,他们的故事在壁炉边不断诉说,岁月在壁炉边静静流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人们深刻认识到清澈的海水和葱郁的山峦是无价的财富,就像人的眼睛一样,需要好好保护,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近年来,他们大多用山上的速生树或枯木生火,火坑整天不亮,甚至有人破坏。
进了房间,中间有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放着一套古朴的瓷茶具。干净精致的主人用绣有百合花的米色布盖在上面。墙上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忠信传家久,诗书代代传”,显示了农耕社会流传下来的独特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之道。方桌是黑色的,用当地的土漆擦得锃亮。土漆,又名漆、国漆,是当地人切下来,加入一种特殊的原料,制成黑色的成品。2000多年前,许多战国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漆器,至今仍完好如初,光亮如新,充分显示了当地漆器的悠久历史和耐腐蚀性能,是名副其实的国漆。现在大地漆的价值是原来的两倍,在很多行业甚至军事领域都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涂料。两边的卧室都是江南特色的装修,各有一张富丽堂皇的两层古木床,床架上挂着白色的棉质蚊帐,卧室里还有一个与床相配的衣柜。卧室有两扇门,后门通向菜园和茂密的树林。
门前铁锤的叶子黄了绿了,山里的花凋谢了开了,灶前的火燃烧着熄灭了,人做梦,眨眼,回眸,转身,一辈子。人生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有始有终。当繁荣结束时,辉煌就变成了平淡。看着来时的路,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却错过了最美的风景。目前社会不是很吃香。“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人生不止眼前,还有诗和远方。”其实最美的风景就在此刻,就在我眼前。青藤沟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这不是目前积极推崇的生活态度。
寂静的群山为青藤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一方百姓。他们顺应天道万物之性,懂得春种、长夏、秋收、冬储;看淡了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人们的生活安静祥和,温暖平静。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青藤沟每个人都装了宽带。年轻人向往山外的世界,纷纷收拾行囊,走遍全国。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创了大事业,他们也在城市里混,因为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着楚人聪明、好动、勤劳的基因。但无论他们走多远,飞多高,这都是他们的根,是一种割舍不断、扑朔迷离的乡愁,始终萦绕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