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地加工?
一、原产地加工的目的和任务
在古代,所有的药都是新鲜的。随着中医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不适合采集新鲜的药物用于医疗,于是人们开始将它们晒干储存起来以备后用。晒干是最早的药材加工方法。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和改进,在中医临床观察的配合下,药材加工技术不断创新、改进和完善。时至今日,药材加工技术仍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日益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药材从采集到患者服用需要经过几道不同的处理。这些处理一般称为“加工”或“处理”。其实处理和处理是不同的概念,目的、任务、措施、时间、地点都有很大的不同。凡在产地对药材进行初步处理和干燥的,称为“炮制”,也称“产地加工”、“生药加工”。药房、药店、药厂或患者对药材的再加工,称为“加工”。产地加工就是将新鲜的产品烘干,制成药材(或生药)。炮制就是切片、炒、烤等,使之成为患者直接服用的“饮片”。
药材加工的目的是提高药效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保证药材质量,达到药用目的,便于包装、贮藏和运输。总的任务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质量,提高药材疗效。具体任务是:一、去除非药用部分、杂质、沉淀物等。保证药材的纯度;二是按照药典规定的标准,加工成合格药材;三是要按照医学要求进行处理,减少药材的毒性和不良口感,保证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使用;第四,干燥包装,便于储存和运输。
二、加工过程中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药材质量包括其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滋味、水分含量、外观形态特征、纯度、规格和等级。外观形态特征主要指颜色、大小、形状、断面等。药材质量不仅受植物种类、栽培品种、栽培方法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药材加工过程中的成熟度、温度、水分、化学成分、辅料、加工工艺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1)药材的成熟度
未熟药材经加工干燥后,外观皱缩干瘪,或色泽、气味达不到规定标准。而且有效成分含量低,干燥速度很低,加工成本也高。过熟的药材经过加工干燥后,质地老,色泽暗,甚至木质化,中空海绵状,品质较差。
(2)温度
不同药材干燥加工所需温度差异较大。温度不仅影响干燥速度,还影响药材的化学成分。比如天麻,不经过高温蒸煮就不能快速干燥,天麻素的含量只有0.0006-0.113%。经过蒸煮和快速干燥后,天麻素的含量大大增加,达到0.233-0.296%。一般含挥发油和糖的药材不宜高温烘烤。高温会造成挥发油大量流失,使糖分糊化。果实、根和地下茎的干燥往往需要较高的温度,但如果温度过高,特别是保持较高的温度,很容易外干内干,形成结皮,容易烧焦,干燥后也没有油感。
(3)水
药材的加工最好用干净的河水,井水,自来水。用浑浊或盐碱的水清洗、浸泡、煎煮,会污染药材,失去应有的色泽。比如清洗半夏、麦冬,要在干净的流水中进行,晒干后颜色会很白,质量也不错。药材的含水量不仅影响干燥速度、加工的干燥速率,还影响品质。比如雨后采摘的红花、菊花,含有大量水分,晾晒时容易粘在一起,颜色较深,如果不及时晾晒,容易发霉烂花。
(4)化学成分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水溶性强,如糖、果胶、有机酸、单宁酸、色素、苷类和一些生物碱。以及不溶于水的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挥发油、树脂、淀粉和蛋白质。在炮制和干燥过程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加工干燥不当,往往容易造成有效成分的流失,甚至发生质变。比如含有苷类的药材,如果不及时烘干,容易分解流失;再比如,含鞣质的药材,如木瓜、何首乌、枳壳等。通过刮铁、切割、煮沸和单宁氧化来加工。
(5)辅助材料
在加工过程中,有时需要添加一些辅料来抑制不良口感和降低毒性,或促进快速干燥和增加色泽。比如白芍中加入玉米、豌豆粉浆,可以抑制氧化变色。辅料加工需要的盐和卤水,人参(糖参)加工需要的糖,浙贝母加工需要的蚌壳石灰,都是辅料。辅料的质量和用量,添加或勾兑的时间和用法都会影响药材加工的质量,使用不当会降低药效,甚至不能入药。
(6)加工设备
加工设备是指机械、烘房、工具等。,它们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比如剥皮机械质量差,剥皮不干净,或者药材损失太大。刀具质量差,切削面或脱皮不光滑。烘房、炕灶质量差,升温、降温困难,不符合设计要求,使药材干燥质量差,甚至发生霉变、焦烧。
(7)加工技术
加工工艺是影响药材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因为上述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它进行调整,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因为技术差,优势会变得不利,药材质量会更差。加工工艺往往影响加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掌握蒸、煮、烫、蘸、温、时、色等。、控制辅助材料的比例和时机、调节干燥过程中的温度等。,这些都是通过生产者的加工技术来表现品质的。
三、加工所需的设备
加工药材所需的设备种类繁多,因药材而异。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简单实用,最好是一个设备多种功能。主要设备包括工具、机械、吸烟设备、烹饪和熨烫设备、浸渍设备和干燥设备。对于干燥设备,请参考本章第三节。
(1)工具
加工用的工具多为人工操作,主要用于机械加工难度大或药材产量小的。比如切掉非药用部分的刀剪、刮削、清洗分级的筛网、刷子、洗涤用的筐篮、打孔用的针、烹饪时的排气和防裂等。一些用于加工大量药材的工具类似于机械,但仍由人手工操作,如黄连、泽泻、生姜、姜黄、川芎、浙贝母等。,用于去皮、去泥沙、去须根使药材外观光滑,如撞笼、刮、柴桶等。碰撞笼为纺锤形竹笼[图11—1(1)],碰撞笼为长方形竹篮[图11—1 (2)],柴斗为小船。
图11—1剥皮工具
(1)击中球笼(2)击中枪管(3)
(2)机械
药材加工用的机器不多,主要是药材种类多,产品形状不一,产量小。往往一机只能用于一种药材的某种加工工艺,一机不能多用。所以现在用的加工机都是专门的或者用别的机器。用于加工药材的机械主要用于去皮、切片、清洗、分级、包装、脱粒等。,如山茱萸播种机、半夏削皮机、牛蒡籽脱壳机、切片机、谷物脱壳机、碾米机(为薏苡脱壳机)、贝母削皮机等。药材加工机械化可以大大减轻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药材加工质量。根据药材加工的特点,宜一机多用,发展小型化加工机械。
(3)硫磺熏蒸设备
用于硫磺熏蒸的设备主要包括熏蒸柜和熏蒸室。熏蒸柜是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木柜,用竹帘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铺药材,下层放炉子或盆里烧硫磺。熏蒸室类似于干燥室,但尺寸较小。一个室外的烤箱被设置成燃烧硫磺,二氧化硫通过管道被吸入室内。也可以在室内放个炉子烧硫磺。熏硫最简单的设备是用布或塑料帐篷,帐篷内建火盆燃烧硫磺。
(4)烹饪和熨烫设备
蒸、煮、烫药材所用的设备一般比较简单,产量小的生产者常用电饭锅和蒸锅(蒸笼)作为日常使用。产量大的有专门的蒸煮设备,如锅炉、加工附子的大蒸锅、大铁锅等。蒸笼由木头、竹子或铝制成,大小不定,多为圆形或方形。烹饪和熨烫也可以使用机械。
(5)浸渍和冲洗设备
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浸泡和冲洗药材的设备。一般来说,产量可以很小,用缸、锅、桶等日常用具浸泡、漂白药材即可。可以用混凝土、石头等建造用于许多建筑的产量大的大型池塘。,并配有排污口。冲洗用的设备不宜固定,一般用桶和锅,因为固定设备操作不方便,换水时间长。
四、加工方法
药材的炮制方法很多,不同药材之间差异很大。有些炮制工艺简单,如晒干或阴干,如一些种子药材;其他的就比较复杂了,比如人参,附子。所以要根据其特性、质量、规格等要求进行加工。药材的加工方法可分为干燥前处理和干燥后处理。烘干前的处理也叫加工前处理,主要包括水洗、清洗、去皮、切边、煮烫、浸泡漂白、熏蒸、发汗。烘干后的处理主要是整理、分级、打捆、包装。包装将在本章的第四节讨论。
(1)洗涤
洗主要是除去药材表面的泥沙和污垢,以及一些粗皮和须根,达到煎煮、干燥、清洗的目的。洗多用于根和地下茎,尤其是北沙参、党参、天冬、天麻、玉竹等。,需要煮烫,洗烫后颜色好;如需白色药材,需洗净达到质量标准,如人参、桔梗、麦冬、白芍、山药、浙贝母、半夏等。但如果其中有一些外观较亮或含有能溶于水的色素,则不宜用水洗,如丹参、黄连、姜黄等。
洗涤用水要干净,不能是泥水或污水。筐和瓶的药材最好用流水冲洗,这样比较容易去除沉淀物。将半夏、天南星、魔芋等有毒药材洗净。、或对皮肤有刺激、容易过敏的药材,如山药等。,并先在手脚上涂菜籽油或生姜,以免中毒。
(2)清洁
清洗主要是除去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同时进行初步分级,便于分别加工和干燥。有些杂质在洗涤中很难去除,可以用工具或手去除。除去非药用部分,如根草本植物,通常除去地上部分或芦苇头。有两个以上药用部位,或药用部位为繁殖材料,清洗有分离它们的任务,如板蓝根和大青叶、郁金和姜黄、丹参、山药、白芍、延胡索等。
(3)剥皮
根、地下茎、果实、种子、皮部常需去除表皮(或果皮、种皮),使药材光洁,内部水分易向外渗透,干燥快。剥皮要厚薄一致,外表光滑,无粗糙感,最大程度去除外皮。剥皮的方法有手工剥皮、工具剥皮、机械剥皮和化学剥皮。
1.手工剥皮
一般产量较小,无法用工具或机械剥皮,所以采用人工剥皮。一些形状极不规则的根、地下茎、树皮、树皮,大多是手工剥皮,如桔梗、白芍、山药、杜仲、黄柏、肉桂等。一般手工剥皮要在新鲜的时候进行,容易剥皮,效率高。果皮入药的话,要趁着新鲜把皮剥下来,比如陈皮、青皮等。,也属于手工剥皮。
2.剥皮工具
常用于药材干燥后或干燥过程中去皮。常用的工具有撞笼、抓挠、戳木、筐、麻袋等。将药材放入上述工具中,摇动、推动,使药材相互碰撞、摩擦,可去除粗糙的表皮,使药材外观光滑。
3.机械剥皮
如果产量大,药材形状规整,可以采用机械去皮,不仅效率高,成本低,还能避免中毒。便携式搅拌机一般用于去皮,如半夏、天南星、泽泻。各地都创造了专门的剥皮机,比如浙贝母剥皮机。
4.化学脱皮
目前用户很少。因为化学药剂容易污染药材,所以一定要慎用。化学脱皮主要是用化学药剂腐蚀药材表皮,达到脱皮的目的。常用的化学品有石灰和碱等。半夏如果用石灰水浸泡,表皮容易脱落。
(4)整理
修边是利用修剪、切割、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材部分和不规范部分,或使药材整齐,采用捆扎包装。应根据药材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制定炮制工艺,有的炮制工艺应在干燥前完成,有的炮制工艺应在干燥后完成。如割芦苇头、须根、侧根、切片、切花瓣、起酥油、割胶等。,多在药材干燥前;切去残留的根和芽,切去不平整的部分等。通常在药材干燥后进行。
(5)蒸、煮、烫
蒸、煮、烫是将新鲜药材在蒸汽或沸水中进行不同时间长短的热处理,均在药材干燥前进行。目的是排出药材组织中的空气,破坏氧化酶,防止氧化,避免药材变色;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保证药材的性质和味道不会发生质变;药材细胞内原生质凝结,质壁分离,干燥时水分蒸发快,干燥迅速;使得添加的辅料容易向内渗透;药材中的有毒物质被高温破坏,可供口服。
蒸是将药材放入蒸锅或甑中,在沸水锅中加热,用蒸汽进行的热处理。蒸的时间长短看目的,有利于干燥。蒸至心熟,蒸汽透过笼顶(甑顶),如菊花、芦笋。为了去除毒性,蒸的时间要长,如附片12-48小时。
沸烫是将药材在沸水中煮或煮透的热处理方法。煮的时间比较长,药材也需要煮,比如天麻。烫的时间很短,直到心彻底煮熟。西南有“辽”之称,如川明参、石斛、黄精等。,烫过后很快就干了。判断煮烫是否熟透,可以把1-2的药材从开水中拿出来吹一吹。那些外表很快“干”的,就是熟的。吹完之后外表还是湿的,或者干的慢,说明心还没熟,要继续煮烫。
(6)浸泡和漂白
浸渍和漂白指的是浸渍和漂洗。浸渍一般需要很长时间,有的还会添加一些辅料。冲洗时间短,换水频繁。浸泡漂白的目的是降低药材的毒性和不良口感;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以避免药材的氧化变色,如白芍和山药。在浸泡和漂白中,要时刻注意药材的形状、色泽、味道的变化,掌握好时间、换水、辅料的用量和加入的时机。浸泡漂水要干净,要勤换水,以免药材因有异味而发霉。
(7)硫磺熏蒸
硫磺熏蒸主要是在干燥前进行,与硫磺熏蒸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储存过程中发霉不同。加工是利用硫磺燃烧产生二氧化硫,达到加速干燥的目的,使产品变白,并具有防霉杀虫的作用,如白芷、山药等。硫磺熏蒸必须使硫磺充分燃烧,以减少升华的硫磺颗粒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硫磺的燃点在230℃以上,点火时要加入一些辅助燃料,使其完全燃烧。
(8)出汗
新鲜药材加热或半干后,停止加热,密封堆放时内部水分向外蒸发。当堆内空气饱和水蒸气时,遇到堆外低温,水蒸气凝结成水滴,附着在药材表面。如果人出汗,这个过程叫做“出汗”。发汗是药材加工中常见而独特的工艺,可有效克服干燥过程中的结皮,使药材内外干燥一致,加快干燥速度;当一些挥发油混出来后,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干燥后的药材更油、更有光泽或更香。发汗的方法有普通发汗和加热发汗。
1.普通出汗
就是把新鲜或半干的药材堆在一个地方,盖上草席,使其保暖,以达到发汗的目的。这种方法简单,应用广泛,如玄参、板蓝根、大黄、黄芪。此外,日晒夜积使药材发软,也属于常见的发汗,如薄荷。
加热出汗
将新鲜或半干的药材加热,密封使其发汗,称为加热发汗。例如,厚朴和杜仲。用开水烫几次并加热,然后堆积出汗;云南茯苓的加工是挖一个坑,用柴火加热,然后铺一层草,再交替铺茯苓和草,最后把草盖紧,使其发汗。前者叫出汗,后者叫流汗。
另外,要把握出汗的时间和频率。一般半干和基本干的药材可以出汗一次;新鲜药材、肉质根或水分较多的地下茎,出汗时间要稍长一些,次数要多一些。在气温高的季节,出汗时间要短,以免发霉变质;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出汗时间要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