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卷叶是什么原因?如何治理?
金银花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白粉病、炭疽病和锈病,主要害虫有蚜虫、红蜘蛛、天牛和尺蠖。
1,金银花褐斑病
1.1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有黄褐色斑点,后期数个斑点融合在一起,因叶脉而呈圆形或多边形。湿的时候叶子背面有一层灰白色的霜,干的时候病斑中间部分容易断裂。病情严重时,前期叶片枯萎脱落。
1.2的特点:该病由真菌引起。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次年初夏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通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发育,病菌在高温环境下迅速繁殖。一般6-8月病重的植物,在初秋会掉很多叶子。据植保站调查,4月29日,褐斑病植株平均率为65438±0.0%,最高为5.0%。5月18日,平均7.7%,最高40.0%。5月30日平均为30.0%,最高为60.0%。
1.3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秋冬结合修剪,去除病枝病芽,清扫地面落叶焚烧或深埋,减少病菌来源。发病初期,注意摘除病叶,防止病害蔓延。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多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的施用,多施磷钾肥,可以促进树木的生长,使其抗病。雨季要及时排水,减少土壤水分,适当修剪,加强通风透光,控制病害的发生。
⑵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或扑尔敏1500 ~ 2000倍,每隔7-10天喷洒1倍,共2-3次,注意交替施用,防治效果较好。
2、金银花白粉病
2.1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为害茎、花。叶片上的病斑起初是白色斑点,后来蔓延成白色粉状斑点,后期整个叶片被白色粉末覆盖,严重时甚至变黄、变形甚至落叶;茎的上部呈褐色,不规则,上面有白色粉末;花朵扭曲,严重时脱落。
2.2病害特征:病原菌以子囊菌在病体上越冬,第二年从子囊菌上释放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病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温暖干燥或植物间遮荫容易生病。氮肥用多了,病情交替严重。据植保站调查,4月28日开始在钟灵出现,5月28日+08日白粉病平均植物发病率为8.9%,最高为40.0%。5月30日为17.0%,最高20%。
2.3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枝条粗、节短、绿叶厚、绒毛密的品种多为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合理密植、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增强抗病性;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triadifon)1500倍液、50%丹毒、锰锌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每隔7天连续喷施1次。
3.蚜虫:蚜虫多发生在4月上中旬,在15-25℃繁殖最快。它主要吸取植物的汁液,使叶子变黄、卷曲、萎缩,严重时会造成绝收。从4月到6月,虫情严重。经过漫长的夏季,尤其是雨天,传播速度更快。成虫和幼虫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卷曲变黄,金银花花蕾受损变形。在伤害过程中分泌蜜露,导致煤烟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据18年5月调查,含蚜株平均率为22.2%,最高为60.0%,含蚜枝平均率为55.5%,最高为100%,单枝蚜虫平均数量为134.4,最高为555。蚜虫繁殖很快,种群增长很快,如果不注意防治。
防治措施:(1)除草;(2)焚烧或掩埋枯枝烂叶也能减少害虫。(3)在植物发芽前,喷1次硫磺与石头的混合物,然后在清明、谷雨、长夏再喷1次,可根治蚜虫,治疗多种病虫害。(4)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叶片展开,蚜虫开始发生时,使用65,438+0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5,438+050。最后一次申请必须在金银花采摘前10 ~ 15天提出。
4、咖啡虎甲虫
4.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5 ~ 15 mm,体黑色,头顶粗糙,有颗粒纹。触角是身体长度的一半,六个末端节点上有白色的毛。胸部背板凸出如球体,背部有10黄白色毛斑,腹面两侧各有10黄白色毛斑。鞘翅目为栗褐色,上面有稀疏的白毛形成的几条曲折的白线。鞘翅目基部略宽,向末端变窄,表面有细点,后缘平直。胸腹板的中后部有散在的白斑,各腹段两侧有1白斑。大部分大腿关节和中后脚胫骨关节前端为红褐色,其余为黑色。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初生时乳白色,后淡褐色。幼虫:体长13 ~ 15 mm,一龄幼虫淡黄色,老化后颜色稍深。蛹:裸蛹,长约14 mm,浅黄褐色。
4.2危害症状:以幼虫和成虫状态越冬。越冬成虫在第二年4月中旬咬穿忍冬枝表皮,对孔有害;越冬幼虫4月底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交配后在粗枝老皮下产卵。卵孵化后,幼虫开始啃食木质部,导致主干或主枝死亡。打碎后,腔内全是木屑和虫屎。5月中下旬,在幼茎内产卵,幼虫在茎内蛀孔蛀孔,导致全株死亡。
4.3防治措施:(1)清明前,天牛即将出地面时,在植物根部喷洒敌敌畏;产卵期喷施600倍的50%辛硫磷乳油。7-10天喷1次,连续喷几次;(2)夏秋季发现天牛寄生枝时,可将幼茎剪去20厘米左右,将枯死株除去,集中焚烧或注入虫洞。7、8月份,茎叶突然枯萎时,将枯枝摘除,人工捕捉;
5.尺蠖:一般在第一茬作物收获时危害严重。幼虫可在几天内吃光叶片,一龄幼虫在叶片背面为害。取下表皮和叶肉组织,留下上表皮,使叶片洁白透明。严重时,它可以吃光花墩的叶子。防治方法:冬季修剪清理桥墩,破坏害虫越冬环境,减少害虫来源;入春后,在植株周围1米范围内挖土,杀死蛹。幼虫发生初期,喷洒10%永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万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皮精胺EC 400-600倍液进行防治。
6.红蜘蛛:5-6月的高温干燥气候有利于其繁殖。有很多种,又小又红。更集中在植物背面吸收汁液。伤叶前期红黄,后期全叶干枯。这种害虫非常多产,许多药用植物都受到它的危害,如三七、当归、生地、枳壳、红花和川芎。根据08年5月18日的调查,红蜘蛛的平均患叶率为46.5%,最高为100%,平均患叶率为9.9,最高为42.1。5月30日虫叶率平均达到65.0%,最高为100%,平均每叶虫数为25.5,最高为210。
防治方法:剪去树枝和枯枝,清除落叶和枯枝,焚烧;喷洒30%螨巢端乳油1000倍或5%克螨乳油2000倍或5%尼索隆乳油2000倍或20%溴虫腈可湿性粉剂2500倍。
防治炭疽病,可用迪信通原粉500倍至1000倍灌注;选用三唑酮防锈,50公斤药液中可加入50克至100克洗衣粉作为粘合剂。
三、中药材上禁用农药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必须确保安全,防止农药残留。中药材多为口服,需严防使用剧毒和残留农药,以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金银花蕾期严禁使用有毒农药,防止中毒,金银花失去价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农业部199号公告,中药材、果树、蔬菜、茶叶中不允许使用或限制使用的农药有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膦甲酸钠、甲拌磷、甲基水胺硫磷、特丁磷、甲基磺磷、辛硫磷、呋喃丹等。
第四,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的优点是作用快、效果好、施用方便,能在短时间内消灭或控制大量病虫害,受地域或季节限制少。但化学防治也有缺点,如长期使用,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同时扼杀自然,有些农药有毒残留,会污染环境,影响人畜健康。
1.根据症状用药,明确防治对象。选择农药时,要了解防治对象的生理机制和危害特点,以及作物的品种和生长期。
2、做好病虫害调查,抓住施药关键期。施药前必须认真进行病虫害调查,掌握防治时期,在最佳防治时期施药。否则农药施用过早,药效与虫害防治期不重合,无法控制危害。如果晚施农药,效果差,不仅无法控制,还会造成农药浪费。一般在幼虫孵化高峰期至三龄防治农药,受卷叶螟危害的害虫在卷叶螟取食前防治,施药效果最好。
3、不能随意增加剂量或提高药物浓度。许多农民错误地认为增加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会提高防治效果。所以不按说明随意加大剂量的情况很常见。另外,农民在加药时不需要量具,只用瓶盖随意量取,缺乏量的概念,导致用量过大,不仅造成浪费,还容易导致药害、环境污染和人畜健康。
4.一种农药不能长期单独使用,所以抗药性逐年增加。在农药的使用中,一旦发现一种农药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就会长期连续使用,即使防治效果下降,也不会更换。认为防治效果下降意味着农药含量低,却没有意识到这是长期单一使用一种农药的结果。资料显示,80年代使用速克灵防治灰霉病的效果非常好,90年代中期抗性增加到680倍。1978年灭蚁灵6000倍液防治效果在98%以上,现在1000倍液防治效果不到50%。30多种害虫和10多种病菌对几十种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5、混合使用农药,注意合理搭配。根据农药的理化性质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交替使用或合理混合使用,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6、关注天气变化,选择天气应用。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既要考虑防治效果,又要有利于安全施药。喷洒农药应在晴天无风或微风时进行。一般喷洒农药的适宜温度为20-30℃。温度过高,化学品会挥发分解,影响防治效果,也容易对农药使用者造成中毒。大风天施药,容易随风飘散,难以到达目标部位,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在雨天施药,容易被淋溶出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一般来说,春秋两季中午温度为15-30℃,施药效果以11-15较好。在炎热的夏季,中午温度在30℃以上,最好在上午8-11或下午15-18施药。
7.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内禁止施用农药。
8.定义高效和高毒的概念。很多农民误以为农药只要剧毒就药效好。不清楚高效和高毒是完全不同的。对于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他们认为毒性低,效果不好,不愿意使用。
9.选择性能好的仪器,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推广使用嘉德牌高效喷雾机和机动喷雾机,淘汰落后的工农-16喷雾机。施药时注意喷洒均匀,内外、上下、左右均匀喷洒。
10,注意操作规程。涂抹期间不要随便吃喝抽烟,注意饭前洗手洗脸。在作业过程中,应始终在上风位置施药,并挡住机器。千万不要用嘴吹喷嘴。此外,体弱多病、营养不良的人更容易中毒,这些人不适合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