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松为什么当皇帝?为什么叫他“蛤蟆皇帝”?

所谓“蛤蟆天子”的谥号,来源于当时一些文人的有意中伤。弘光的朝廷在五月初五捉蟾蜍,这是明朝朝廷的习俗,北京也是如此。如明末姜异魁在《长安客家话》中记载:

朝廷派官员到端阳海子,捉青蛙榨成紫金锭。

海子就是现在的南海子,明朝的时候是皇家园林。蟾酥是中医视为药材的蟾酥,有毒。至于这个紫金锭,我没用过。根据网上的介绍,很可能是一种治毒止痛的外用药。之所以要选择端午节抓蟾蜍,是因为蟾蜍等五毒会在端午节前后泛滥,影响人类生活,要及时捕捉。当然,戏法的数量肯定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如果我不懂,我就不会出丑。古人还想出了一个办法,用蟾蜍的一部分身体来吸引另一种毒蚊。马玉的《马史日抄》:

剧中有一个聚蚊法。五月五日,取蛙头一只,以京墨灌其口,达其腹,压于巨石下百日。青蛙死了,晚上拿出墨汁磨几下。蚊子都飞到墨香里去了。满身青蛙,能吃蚊子,也有气感。

死蟾蜍会引来大量嗡嗡作响的蚊子,人们可以一举将其杀死,这无疑是一个废物利用的好办法。似乎朝廷和民间都会在端午节抓蟾蜍,这是贯穿各行各业的习俗。当然,这对蛤蟆来说是一场灾难。明朝的人甚至幻想癞蛤蟆只有在那一天才会躲在水草里。陈《鹏闯日记》卷六:

五月五日,青蛙会躲在草丛后面。

但是,蛤蟆是否有那么高的智商值得怀疑。

回到正题,既然这件事是朝廷惯例,那么很可能安宗皇帝根本不知道,或者看了文书也没当回事,就像他不太可能真的关心御厨里在存放什么时令食材一样。那时候,端午节抓蟾蜍是一种习俗,就像现在圣诞节送苹果一样。

关于这件事的政治含义和真相,弘光王朝官员李庆在《南都录》中告诉我们:

商演住在深宫,每次流浪都唉声叹气;据说“所有大臣都不愿意为我们所用”!在肉欲上,很少接近。但由于读书不足,章未亲自裁,内外人互相倚为汉奸,未免太高了。比如端阳捉蛙,是这个宫里的老做法,而且是辱骂。也叫猥亵儿童者,死人一个接一个。内外都有传言,分辨也没用。而国破家亡,宫女们都跑进百姓家中,吐槽得惟妙惟肖;事实上,它开始了。

吴唐,一个老助理,住在丽水。他有一次见到大唐,问起宫里的事情。在言语上,饮酒宴饮,有:纵情于方药等。,而且传言不是真的。

南明的一些官员和学者在得知北都失陷后,无视王陆的命令,但执行力弱,失去了机会。所以他们要千方百计抹黑安宗,以证明他的“先见之明”。捉癞蛤蟆捉妓女如此,假太子王之明也是如此。蟾酥明明是常用药,却被当做壮阳药来传播。25年前,安宗叔光宗去世前服用的红色药丸,明明是当时流行的补药,却被说成是壮阳药,一模一样。传统史学之所以充斥着这种对私生活的诋毁,是因为它不得不以个人道德来解释国家的兴衰,这并不奇怪。

然而,在我看来,宫闱的秘密在历史上并不充分。再说安宗也不是那种人。弘光王朝灭亡后,宫女和宦官仍然为安宗说话,足以说明问题。其实蛤蟆是生是死,与整个国家的命运无关。极少数学者谈及这种事,只能说是坏的或愚蠢的,最后成为历史的笑柄。

那么,安宗这一整年都做了些什么呢?朱友松并不是一个活跃的政治人物。他所做的是任命马士英——然后就没有了。这并不奇怪。作为明末的太子,他的生活被期望与政务绝缘。

最后以唐代陆通《月蚀诗》中的一首诗结尾:

唉,人养虎,被虎咬。青蛙被美丽的天空蒙蔽了双眼。这是一种感激,一个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