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黄、湿热表证概述
2英文参考杨黄疸病表证兼湿热[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术语(2010)]
3.用表证湿热[1]定义阳黄疸,指黄疸初起,外邪不明,湿热,目黄,小便黄,脘腹痞满,无食欲,恶寒发热,头身剧痛,乏力,苔黄腻,脉浮。
4黄洋湿热兼表证症状黄洋湿热兼表证患者,眼睛发黄,小便黄,胃满,无食欲,恶寒发热,头身剧痛,乏力,苔黄腻,脉数[2]。
5关于黄疸黄疸[1][3]是病名[4]。指以面黄、体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3]。古时候也叫黄陂[5][4]。黄眼睛的主要特征,尤其是黄疸[6]。主要是脾湿胃热,肝胆熏蒸,胆汁不循正常途径溢入皮肤所致[5]。黄疸可分为阴阳、脏腑和腑脏[4]。《医案黄疸临床指南》:“黄疸、目黄、体黄溺黄之亦称,病因湿,有阴阳,脏腑不洁。黄洋治作品,湿从火化,血瘀而热于室,胆热而津液排出...熏蒸抑郁,侵肺会使身目发黄,膀胱发热,溺色转红,黄如橙,阳主光,在胃中得治。阴黄之功,湿自冷水,脾未化为热,胆汁被湿所阻,染于脾上,泡于肌中,溢于肤上,色如熏黄,阴主郁结,治于脾中。”
黄疸一般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分别称为阳黄和阴黄[5][4]。阳黄是指邪热上盛的黄疸,表现为发热、烦渴、明黄如橙、尿暗如浓茶[1]。历代黄疸有五型、三十六型、二十八型[4]。
《黄帝内经·苏静文平仁气象论》:“溺黄赤者,卧之,黄疸也。”“眼睛发黄叫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病诊断尺》:“身痛色黄,牙黄,手指甲黄,黄疸。”
黄疸要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提出:“黄疸要治18天,10天以上难治。”这说明经过适当的治疗,黄疸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退。如果阳性无敌,病情加重,就比较难治疗了。
黄疸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黄疸可见于西医的肝细胞损伤坏死、胆道梗阻、胆汁淤积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黄疸[4]。胆汁性黄疸、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都属于黄疸的范畴。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综合征可参照治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