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蟹简介
2古生代节肢动物的化石,两棘的静蟹及其相关动物,中医大辞典,石蟹石蟹是中药的名称,出自《日华子本草》[1]。
2.1别名石蟹的蟹化石[1]。
2.2来源和产地古生代节肢动物Galenebispinosa (Herbst)及其相关动物化石[1]。台湾省,广东,南洋群岛[1]。
2.3性味咸凉[1]。入肝胆【1】。
2.4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翳明目、消肿生精[1]。
1.治疗尿路感染伴白带[1]。煎服:1.5 ~ 6g [1]。
2.治结膜充血、角膜云翳、痈肿、漆疮,用水敷之;喉痛,磨汁敷喉[1]。
2.5使用[1]时要小心。
2.6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有碳酸钙[1]。
3节肢动物化石,石栎属及其他相关动物,国家中药材收藏,石栎属3.1拼音名Shí Xiè
3.2石蟹别名石蟹
3.3节肢动物化石,如Macreophtalmus Latreilli Edw。或Telphusa sp。和其他相关的动物。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洗干净晾干。
3.4性味咸凉。
3.5功能主要用于清热利湿,去翳明目。用于结膜充血,角膜云翳,尿路感染,白带。
3.6石蟹的用法用量为0.5 ~ 2元。
3.7注意孕妇的禁忌。
3.8摘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4《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石蟹起源4.1最早发表于日华子。
1.《开宝本草》说:“石蟹产于南海。另一朵云是一只普通的螃蟹。时间久了,水和泡沫同相。因为变成了石头,所以每次遇到潮水都会漂出来。一般进入洞穴的人也是如此。”2.《本草图说》说:“今见于岭南沿海诸郡。体质石也和螃蟹差不多。”上述本草记载明确指出,石蟹是古代蟹类动物的化石,与今天的药用石蟹一致。
4.2拼音姓名Shí Xiè
4.3石蟹别名:蟹化石、石蟹、灵石蟹、石蟹
4.4药材来源:为古生代节肢动物石栎属及其相关动物的化石。
拉丁植物、动物和矿物名称:
收割和储存:挖掘后,清除表面附着的土壤。
4.5产地分布主要产于台湾省、四川和广东。
4.6性状鉴别本品呈蟹状,扁圆形或近六边形,少数呈梭形,长3.58cm,宽36cm,厚12cm,呈灰色或浅灰褐色至浅褐色。背部微微隆起,有的光滑有光泽,有的有蟹背上的纹理,有的还附着在其他生物外壳上;腹部略凹,表面有时被破坏;节肢动物大多不完整;所有的凹陷和底部断层通常都被泥岩填充。身体又重又硬;可捣碎,横切面上蟹壳薄,灰褐色,中间似石灰岩,灰色,粗糙。轻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最好是体完整,青灰色,质地结实。
透射偏振片下的显微鉴定:薄片中的方解石颗粒。旋光性特征见“方解石”一文。
4.7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CaCO3);还含有锰、铝、钛等20多种微量元素。
4.8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1g,滴加稀盐酸5ml,即鼓泡沸腾,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当这种气体被引入氢氧化钙测试溶液时,会产生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2)取上述反应后的液体,加入氢氧化钠试液中和,过滤,滤液中加入草酸铵试液,即会出现白色沉淀。(检查钙盐)
4.9处理1。石蟹《开宝本草》:“细研,水飞。”《本草》:“用之,须去泥去粗石,停用蟹。”目前取原药材,去杂,洗净,烘干,捣碎或研成粉末。
2.煅石蟹:将洗净的石蟹放入合适的容器中,用武火加热,煅至红色,取出放凉。
3.醋淬石蟹:取干净的石蟹,放入合适的容器中,用武火加热,煅至红色,趁热放入米醋中,淬冷,取出晾干,捣碎或碾成粉末。每只石蟹100公斤,醋20公斤。
饮片性状:石蟹为不规则片状或粉末状。灰白色或土褐色,光滑有点凸出,或偶有蟹壳状纹理,坚硬如石。切面呈灰褐色。轻微的呼吸,略带咸味。煅石蟹形似石蟹,酥脆。醋蟹呈不规则细粒或粗粒,瓦灰色或灰棕色,质脆。储存在干燥的容器中,在干燥的地方,防尘。
4.10偏咸;冷;无毒的
4.11经络肝;胆囊;肾;胃;膀胱经
4.12功能主要用于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提高你的视力。主湿热浊;取下来;喉痛;痈肿;漆疮;绿色盲;眼睛红红的;覆盖眼睛的细丝
4.13用法用量石蟹口服:69g水磨果汁;还是进了药丸,散了。外用:适量,小心磨眼;或者用醋擦。
4.14无体热者及孕妇慎用。《品慧要领》:“怀孕期间不能服用。”
4.15各校讨论1。《本草》:“石蟹为今之生蟹,无分别,但有泥,有粗石。用的话一定要去泥去粗石,停用螃蟹,磨合其他药物,点眼飞。”2.《纲要》:“据顾钧《海查录》记载,据说崖州玉林港土质极细,寒凉,但蟹入不能运动,不一会儿就化为石头。人得石蟹之名,若放于几案,云能明目。”
4.16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