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那片红牡丹
后来大山沟里怕穷的村民,在劳动力的陪同下,外出打工挣钱。年老体弱的老人无力耕种家乡的土地,大片大片的农村荒芜了,曾经生机勃勃的农村顿时寂静无声。
作为一名农信干部,每次回老家,看到那些废弃的土地,杂草丛生的田地,消失的炊烟,心里很难受。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可惜无从下手。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个朋友,满平,是我在异乡工作时认识的。交谈中得知,他现在在元山镇杏园村流转上千亩土地,种植赤芍、丹参等中药材,还成立了天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和效益都不错。
满平以前是个包工头,搞一些小修小补,他的成功转型让我眼前一亮:能不能把他的中药材种植项目介绍到我们老家?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他欣然同意,并承诺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销售。
我最怕的是村民不解放。过去土地一直承包到户,现在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回去后,组长立即组织召开村民会议,统一大家思想,对土地流转达成* * *认识。虽然有些人很犹豫,但90%的人都愿意流转土地,最终土地流转到198亩。
听说我们老家要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区工商局派驻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张成马上找上门来,主动提出帮助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手续。很快,一个由离退休干部、农民工、农村致富带头人等6名股东组成的“宏明种植专业合作社”迅速成立,注册资金50万元。
为了避免盲目种植和市场风险,签订购销合同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在满平的推荐下,我带着宏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骨干来到了大巴山新天泰药业有限公司。双方通过沟通协商,预测了未来的市场行情,确定了保底收购价格,签订了购销合同,就像给宏明种植专业合作社吃了一颗定心丸,之前的顾虑都打消了。
组织劳动力,整理土地,抓住季节,快速播种。宏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群人忙得不亦乐乎,彻夜未眠。短短两个月,198亩芍药全部种植完毕。我老家所在的清溪沟村,第一次有了第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产业。后被命名为“清溪沟村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我对自己的努力很满意。
种了芍药之后,我最担心的就是芍药的管理。种植芍药有“一株两管三年收”的说法,意思是芍药的种植周期是三年。芍药的管理主要包括施窝肥、除草、杀虫。施窝肥相对简单,用碱杀虫就行了。最难的是除草,不能用除草剂,只能人工做,为了防止农药残留在赤芍里。但由于土地多年未耕种,杂草如风般生长。前面刚被移走,很快又长起来,一茬接一茬。这两年除草费用已经达到六七万元。
我最关心的是赤芍产业的效益。我不能好心帮可怜的村民“雪上加霜”,总是挤时间回去看看。去年底,宏明种植合作社发放农民工工资时,出现资金缺口65438万元。我介绍他们去农村商业银行申请产业贷款。最后他们拒绝了,因为怕增加财务成本。宏明种植合作社2名股东补足654.38+0万元,并清偿全部农民工工资。老组长道出了实情:“搞这个牡丹产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让当地群众富了起来,有的人在专业合作社一年四季能挣三四千元,有的能挣五六千元,最多65438+万元。”
为了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度过前两年,我建议他们套种药物和水果。去年,他们套种了西瓜和菊花。种西瓜虽然有小利润,但恰好菊花开的时候阴雨连绵。后来全部胎死腹中,近7万元的投资获得了水漂。还好我说服他们买了保险,得到了保险公司的全额赔偿。为了节约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成本,股东之一徐洲主动放弃外出打工,负责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工作。为了弥补他和在外打工的收入差距,他还在家里养了600只乌骨鸡,一年能增收5万元。
今年,我家乡的红牡丹花开了。世界上最美的四月天,漫山遍野的红牡丹竞相争艳。从远处看,整个山坡就像一件红白相间的外套,从近处看,就像置身于一片花海之中。蜜蜂在花丛中嗡嗡飞舞,加上适宜的气候和清新的空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作为股东之一,周老汉算了一下,如果明年芍药收成不好,或者卖不出好价钱,干脆留作开花观光,也能增加收入。
山还是那山,田不是那丘陵地。家乡的红牡丹花,山川秀美,富庶了乡亲们。是美化家乡的一朵花,也是振兴产业的一把火。在不久的将来,巴山大地必将绽放出乡村振兴的燎原之火。
记住乡愁,守望幸福,我的付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