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中的习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的解读
1.简短文本。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的是一个父亲和两个孩子在去新疆的火车上看着车窗外的白杨。作者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抱负和献身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形象生动。文章从树和人入手,从孩子们对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杨树特性的介绍,通过捧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用物来形容人;然后我写了父亲借杨树表明扎根边疆的志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边疆建设者的愿望。在作者的描述和叙述中,这些无私的建设者并没有被直接歌颂,而是戈壁上高大婀娜的白杨逐渐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融为一体。窗外的白杨——在茫茫戈壁中挺拔挺拔;父亲眼中的白杨——不顾环境,不畏艰险,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从语言和神态上都描写了父子二人。孩子天真,父亲严肃却善良。在心理描写上,很含蓄,没有过多的直接叙述,但用神的表达,意境深远,通过表情的变化体现情感的波澜。
选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深刻的句子;二是了解文字是如何用事物来描写人,歌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地区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杨树的外部特征了解其内在品质;难点在于理解写法,以及树的某些特征和人的某些品质的异同。
2.文字分析。
(1)句子的理解。
白杨树从来都是这么直的。哪里需要它,它就会迅速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它总是那么笔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从不动摇,无论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
这段话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句子。用相关的词“在哪里...哪里……”和“不管...不管...总是……”,作者一气呵成地描写了戈壁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杨树的外在特征,高大婀娜,能抵御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兢兢业业;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着。这是边疆建设者的独特奉献,他们听从祖国的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地建设边疆。这是人和树的相似之处,也是比喻对人的连接点。
爸爸只是给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他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
这是一个反问句。坦白,解释。一个“叶”字,就是爸爸说一棵树,就说一个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用白杨鼓励自己,表达自己支持事物的志向。鼓励自己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不动摇。他的表白,是无数边疆建设者令人敬佩的奉献。
突然,他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因为他看到了火车的右侧,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旁,几棵小树正在迎着风沙向上生长。
在文末,作者再次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用物来表达人的心声。爸爸本人已经扎根边疆,投身其中。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小树一样被培养,成为边疆建设的栋梁。体现了西部老一代拓荒者“把自己的青春和孩子给了一生”的宽广胸怀。
(2)对单词的理解。
泥黄色:都是泥黄色,没有边界。文章指的是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地的界限都分不清。
高挑婉约:挺拔,高挑美丽超乎一般。这篇文章用来形容茫茫戈壁滩上的杨树,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它们还能长得那么高,真是太神奇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六个生词,正确读写“戈壁、清澈、浑黄、挺拔、大伞、感人、介绍、边疆、落入”等词。
2.带着感情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杨树的那一段。
3.抓住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愿望。
4.体验隐喻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建议
1.学生可以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例如,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边防部队和其他参与新疆建设的人员。学生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文学作品、观看相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感受当年开发西域时建设者们的远大志向。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的线索。让学生默读课文,谈谈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并在图片中画出一个直接描述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在西行的火车上看到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通过白杨表达自己的抱负,最后画面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一些深刻的句子,感受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新疆建设者精神。让学生先自己读,画出自己认为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反复研究;然后在小组里和全班同学交流,体会树的形象和人的形象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如这些说法:“白杨树从来都是这么直的。哪里需要它,它就会迅速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无论遇到风沙雨雪,无论遇到干旱洪水,它总是那么挺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不可动摇。”“爸爸刚刚把白杨介绍给孩子们了吗?不,他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这里需要他们,他们在这里扎根。”“突然,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因为他看到了火车的右侧,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边,有几棵小树正在迎着风沙向上生长。”对于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反复研究,理解,抄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我逐渐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的茫茫戈壁中,白杨树在这里扎下了根,长得高大挺拔,成为不可动摇的“戈壁卫士”;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建设者们放弃了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一代又一代在这里扎根,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是坚强不屈的“新疆勇士”。他们也不选环境,不讲条件。需要在哪里安家?树如人,人如树。两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从而在表达上实现文章的特色。
4.这篇文章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通过兄妹之间的几句简短对话,凸显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对爸爸的描写抓住了表情的变化来偷偷写他的心理变化,志向和愿望。第一次是“恍惚”和“沉思”,因为看到了窗外高大婀娜的白杨树,想到了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在胡思乱想;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们为白杨争论,实在是太天真了;第三次是“认真”,因为他和孩子们讲了杨树的特性,虽然孩子们还不明白,但本质是借树来抒发人的感情和志向;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树从自身想到了孩子,想到了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以为孩子也会扎根边疆,为事业上有接班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精神。多看重要段落,读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分角色大声朗读,揭示人物在朗读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孩子的天真无邪,爸爸的表情和心理的变化,严肃善良中的劝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人物鲜活起来。
与父亲谈论杨树,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词汇,体会对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在很多感性读物的基础上背诵,然后用这些话来说其他的树,比如松树、桦树、银杏;最后,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个句子来赞美像文中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学家、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军人等。
6.在单词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词的字形。比如“新疆”二字不能丢,在含义上要与“僵硬”区分开来;“陷”字右下方的笔顺是左、竖、横、横折、横、横。
7.读联诗《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和谐朗朗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学生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是谁,这些人有什么素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和施工人员和边疆建设者一样,有服从需求、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带着感情练习大声朗读。
老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让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体验比喻的写作方法。
第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验一句意义深刻的话
老师:请你自读课文,告诉我你对白杨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很直。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迅速成长。
老师:爸爸的介绍你学了吗?(秀句:白杨树从来都是这么直的。哪里需要它,它就会迅速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它总是那么笔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从不动摇,无论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让我们来读这些句子。
学生:(免费阅读)
老师:请默读1-3的自然段,画出文字,体验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看完)它生长在茫茫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几乎没有什么生命。
生:那里的天地浑黄,经常飞沙走石,风吹得到处都是。
老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经常出现沙尘暴。一起沙尘暴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禁区。但在这大戈壁上,有一点绿,就是高大挺拔的白杨。请再读一遍爸爸的介绍。
生:(重读)
老师:(再放一遍句子:白杨一直都是这么直的。哪里需要它,它就会迅速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试想,杨树还能长在哪里?请尽量填好,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总是那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在这里迅速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
生:白杨树总是那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在这里迅速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
生:白杨树总是那么直。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在那里迅速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
生:白杨树总是那么直。沙漠边缘需要它,它在那里迅速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
老师:的确,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山区还是戈壁,哪里需要它,它就会迅速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它总是那么笔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从不动摇,无论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
关于白杨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很强壮,不怕任何天灾。
老师:(给学生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遮住太阳的沙尘暴来了,还是那么直,那么强,不弱不动摇。
无尽的洪水来了,依然那么直,那么强,不软弱,不动摇。
持续几个月的干旱来了,还是那么直,那么强,不弱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还是那么直,那么强,不弱,不动摇。
老师:白杨的性格那么坚强,生命力那么顽强。我们来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健康:(贝奇)
老师:爸爸刚才是在介绍白杨吗?不,他还在表达他的心声。请再读一遍书,谈谈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下尽孝。看到白杨树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像自己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一样,在需要的地方成为栋梁之才。
老师:确实如此。虽然孩子们还不懂,但我们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的心,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不可动摇。我们再背一遍爸爸的话。
健康:(贝奇)
动词 (verb的缩写)相关链接
袁瑛,1924,江苏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作家、散文家。原名田福春,参加工作后改名为田。1945年7月加入中国* * *产党。1947之江大学毕业。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日报》记者、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报编辑,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著有中篇小说《我年轻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在北京旅行》、《篝火燃烧的时候》、《多彩的幻想》、《捍卫红领巾》、《五个字母》、《我要戴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航海》、《非洲的火炬》、诗集。本文选自赛欧,有所改动。
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着眼于祖国的安全统一和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田戍边使命。
兵团在转业官兵的基础上,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水草边、与苏蒙接壤的千里边陲,努力把古老的荒地改造成机械化、规模化的农场。新建立了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流通业,发展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近50年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促进新疆各族人民团结进步,这不仅是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实现祖国繁荣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