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药浴炭?
纪念屈原,此说源于南朝梁朝吴郡《续齐之和》的记载和北周《荆楚纪年》的记载。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了。死后为龙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里扔五色的丝绸粽子来驱赶恶龙。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了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端午节,这个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节考试与端午节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到水里经常被龙偷走,而赛龙舟。(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邪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为毒月,五日为邪日。相传这一天邪气当道,五毒同时出窍。据《礼记》记载,端午节起源于周朝的兰花浴。《吕氏春秋》中的《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郑潇》记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畜兰是五月五日洗澡”,还有很多传说认为重五是洗澡驱邪的忌日。《史记·孟尝君列传》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诞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失传,“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为忌;正月五月杀父杀母,不可。”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赵霁,宋徽宗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这样,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人们也避开“端午”这个禁忌,称之为“龙舟节”。
关于夏季至日,持此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和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趣谈:(1)权威著作《荆楚隋记》中并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在《夏季至日》中写的。至于赛跑,隋代杜太清《玉烛集》将其列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未必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药”,与屈原无关。(3)《季华礼》中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称为仲夏节。因此,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争议颇多,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和艺术,人们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
纪念女词人秋瑾:秋瑞熊,号建湖夏,小顾,浙江绍兴人,自幼善作诗、词、歌、赋,爱好骑术、剑术。她被称为木兰和秦良玉。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策划起义时被清兵逮捕,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宣恒口英勇牺牲。后人为了赞美她的诗歌,悼念她的英勇事迹,便与诗人节合并纪念她,将诗人节定为端午节,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编辑此段]端午节昵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得最多,达到20多个,是别名最多的节日。比如有端午节,端午,端阳,重阳节,重阳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嫦娥节,普杰节,端午节,玉兰节,粽子节,午时节,女儿节,迪拉节,诗人节,龙舟节,午时节,元宵节。
端阳节,据《荆楚春秋》记载,叫端阳节,是因为仲夏爬山,太阳当空的时候是仲夏,它的第一个下午是太阳下山时天气好的一天。
中秋节,中午,属于十二个分支。在农历中,五月是午月,五与五是谐音,所以端午节也叫中秋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至于中天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太阳重于人,故称“中天节”。
沐浴兰花节,端午正值盛夏,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古人用曹兰汤洗澡和去污。汉代《大戴礼》说,“午后洗蓝汤”。
在解糙米节,古人在端午节吃糙米时,有一个比赛,比较每个人的叶子长短,长辈获胜,所以也叫“解糙米节”。
女儿节,《万杂记》系明、沈所列:“五月女儿节是端午节,戴艾叶和五毒符。万习俗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用小姑娘装饰,尽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为这叫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忌日,此时五毒已尽。所以端午节的习俗多为驱毒,如在门上挂菖蒲、艾叶等,所以端午节又叫“菖蒲节”。
端午节最早的食物应该属于西汉的“猫头鹰汤”。引用《史记》、《武帝列传》说:“汉朝派猫头鹰到董军,五月五日,给百官喝的是猫头鹰汤。吃它是因为恶鸟。”大约是因为猫头鹰很难捕捉,所以吃猫头鹰汤的习俗没有持续下去。备案是端午节的主角——粽子,出现在东汉以后。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风土人情》:“五月五日,同至日之夏,...先过这两天节,再用糯米叶包好,拌小米,用纯灰汁煮。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端午节食品,叫做“甲鱼”,在晋代只是昙花一现,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唯有粽子,在《风土人情》中被称为“粽子”,成为千百年来屈原传说中最受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根据《地方风俗》记载的做法,当时的粽子以小米为主,除小米外不添加其他馅料。然而,在注重饮食的中国人的巧妙管理下,我们今天看到的粽子在形状和内容上都有了变化。
首先,就造型而言,有三角形、四边形、枕形、小塔形、圆棍形等等。粽子叶的材料因地而异。因为南方盛产竹子,所以就地取材用竹叶包粽子。大部分人喜欢用新鲜的竹叶,因为用干竹叶扎的粽子煮熟后不会有竹叶的香味。北方人习惯用芦苇叶扎粽子。芦苇叶细长狭窄,要用两片或三片叶子重叠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千差万别,有两三斤重的巨型豆粽子,也有小巧玲珑、不到两寸长的甜粽子。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既是肉又是菜,有甜有咸。北方的饺子以甜为主,南方的饺子甜少咸多。素材的内容是最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概有三种:一种是糯米做的白粽子,蒸熟了加糖吃;另一种是枣粽子,以枣和果脯为主馅;第三种是红豆沙粽子,比较少见。华北还有一种粽子,用黄米代替糯米,馅是红枣。蒸熟了,看到黄澄澄的红枣嵌在黏糊糊的小米里,有人称之为“黄金包裹的玛瑙”。
浙江湖州粽子香软,分咸甜两个品种。咸的是新鲜的猪肉,用上好的酱油泡过,每个粽子里面都是一块肥肉和一块瘦肉。甜甜的粽子里面是枣泥或者豆沙,上面是一块猪肉板油,蒸熟,猪油拌豆沙,非常爽滑可口。嘉兴“五芳斋”产的粽子特别有名。馅料都是经过特别挑选的,有八珍粽子、鸡肉粽子、豆沙粽子、鲜肉粽子,各有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角饺子也很有特色。先将糯米和红豆泡半天,加入胡椒面、川盐和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小汤圆。大火煮三个小时,然后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吃起来外酥里嫩,还挺有味道的。
汉族的端午节食品在甘肃和宁夏很受欢迎。把头发做成几层的扇形,每层撒上煮好的亚麻粉,表面捏上各种图案,蒸熟,涂上五颜六色。也作为礼物。流行于甘肃
广东中山鹿豆粽子的特点是圆棒形,手臂粗细。食材也有甜咸之分。甜的有莲蓉、红豆蓉、栗子蓉、枣泥;咸的有腊肉、烧鸡、蛋黄、扇贝、香菇、绿豆、叉烧。
闽南的粽子分为碱粽子、肉粽子、豆粽子。碱性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出来的。它又粘又软又滑。加蜂蜜或糖浆的冰特别好吃。肉馅饺子的材料有红烧肉、香菇、蛋黄、虾皮、笋干。厦门的肉包子是最有名的。豆包在泉州很受欢迎,是用九月豆拌一点盐,用糯米包着做成的。蒸熟了,豆子闻着香,有人就着糖吃。
[编辑此段]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装饰品
任剑,旧时江浙妇女的装饰品。一般用金银线或铜丝金箔制成,形似小人骑虎,也有铃铛、铃铛、流苏、大蒜、粽子等。插在女人的发髻里,也用来喂奶。《贾青录》云:“(五月五日)城中人以金银丝为繁缨,编钟,骑虎,极细,饰以小钗,串成串,或以铜丝金箔供女子插鬓。他们还互相献祭,称为任剑。”当健康人说认同Ai人的时候,只是用屌丝换Ai人而已。吴曼云《蒋香节词序》说:“挂俗,健者为爱民,易用帛使其如虎,女穿之。”好像这样会有驱邪控疫的效果;说到古时候的走位,纯粹是女人的点缀(注蔡赟《五仙》)。
豆娘,旧时五结女子的头饰。多见于江南。有些地区也叫健康人。这个东西起源于远古行走,是Ai人的一种不同形态。《贾青录》引《唐宋遗事》云:“谁在大江南北,五日得一等奖之制,殊为巧妙。艾叶全部压制出售,或绣上仙、佛、和、武、虫、鱼、兽、八宝花等形状。绉蛛,美凤林,茧虎绒陀,草坪蜥蜴,螳螂蝉蝎,葫芦瓜,色彩逼真。上面盖着一个宝,绣球无数,铃铛几百个形状,或者串在一起。名字叫豆娘,无敌。”
旧时端午节的驱魔人艾虎也被用作装饰品。在中国古代,老虎被视为神兽,被认为可以镇邪保平安。《风俗通》云:“虎为阴茎,兽亦长。能吃鬼,...亦恶”。因此,人们经常用老虎来辟邪,尤其是在艾虎的端午节期间。艾虎要么用艾叶剪成,要么剪成老虎的丝带,用艾叶粘好,戴在头发上。一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以艾虎的习俗为装饰。宋陈元贵引《宋本广记》年号杂注:“端午以艾为虎,连大如黑豆,或剪彩为虎,贴艾之叶以戴之。王《端午帖》诗:“钗头凤,驱邪知驱祥云七宝。"清代夫差敦冲《燕京年间笔记》:"每到日暮,闺中巧者,以丝制虎,以粽子...用彩色的线穿起来,挂在发夹的头上,或者系在孩子的背上。古诗说‘玉吞簪,轻爱虎’,就是这个意思。“画一个额头
画额是端午节用雄黄涂抹小孩额头的习俗,云朵可以驱除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在孩子额头上画“王”字。一种是借雄黄驱毒,一种是借虎额(“王”如虎,虎为百兽之王,因换成虎)镇邪。清夫差敦冲《燕京年谱》:“自农历正月初一起,取雄黄洒酒,敷于小儿衣领及鼻耳,以避毒。”除了额头、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涂,用意相同。山西河曲县志记载:“端午饮雄黄酒,敷小儿额、手、足...能延长病情。”
长寿缕缕,端午之时,讨厌佩戴饰品。又叫续命线、生命线、延寿线、长寿线,又叫“百索”、“冰少”、“彩线”,名称不同,形状和作用基本相同。端午节时,用五色丝绸制成,或挂在门口,或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孩子的胳膊上,或挂在床帘、摇篮等地方。据说可以避灾祛病,保佑安康,延年益寿。这种节日有五种形状:简单的五色丝线组合成一根绳子,绑在手臂上;将金锡饰品装饰在五颜六色的绳子上,挂在脖子上;五颜六色的绳子折成方形胜利装饰在胸前;五颜六色的绳结被人像佩戴;用彩色丝线绣画太阳、月亮、星星、黑兽等物,向长辈致敬。这种习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写《风俗失传》:“午后以彩帛缚臂,避鬼避兵,使人不至得病。一个是长命鬼火,一个是兵士。”后来两人渐渐习惯了,直到近了现代。清福查顿的《燕京岁月》记载了当时的风俗:“每到太阳落山的时候,那些在闺房里乖巧的人,就会用彩线做成老虎、粽子、葫芦、樱桃、桑葚,挂在发簪的头上或者系在小孩子的背上。”其中唐宋时期,朝廷给大臣的是省物之类的东西。唐代宗兴元元年,朝廷曾赐一百把绳斧。《宋史·礼记十五》:“前一日,赐金线以官延寿,赐彩线以官。逢年过节穿。”小袋
赛龙舟与祭祀屈原和曹娥
赛龙舟前,请邀龙,祭神。比如广东端午节,端午节前要出水,在南海庙里拜南海神,装上龙头和龙尾,然后准备赛跑。并买一对纸公鸡放在龙舟上,以为可以保船平安(隐约对应古代鸟船)。闽台赴妈祖庙朝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首,杀鸡,龙首滴血,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婴儿间打斗素描》,玩法如下:一、比赛双方各挑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在路边、水沟、田埂等处。无茎,有许多纤细的须根;叶从根际丛生,薄纸质,主脉5条,全缘或波状,或齿稀疏钝,长达15-30厘米;有绿白稀疏花,花冠分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像盖子一样打开,释放出四至六粒棕黑色的种子,其长长的花轴是打草的好材料。)然后互相交叉成“十”字形,互相用力拉扯,这样坚持下去的人就赢了。
这种靠人的拉力和草的拉力大小的斗草,被称为“战阵”王建的《宫词》吟咏斗草的游戏:“水中的花,芹菜叶,泥土,会从许多人家中采来,总要等别人都数完了,袖子里还有玉瑾的嫩芽。”斗草不仅有“战”,还有“文战”。所谓“文争”,指的是花草的名称。《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众姐妹忙饮酒作诗。每个房间的女仆也和她们的主人玩得很开心。薛蟠的香菱姨太太和几个丫鬟,各摘了些花草,打打闹闹取乐。这上面写着,我有观音柳;又说我是罗了。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难倒了大家。香菱说我有夫妻耳。豆官见香菱回答,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香菱争辩道:“一朵花叫‘兰’,几朵花叫‘穗’。上下两朵花叫‘兄弟耳’,第一朵叫‘夫妻耳’。我也有一样的花,为什么不叫‘夫妻耳’呢?"问了一会儿,豆官笑着说:"按你的说法,一朵叫'老子之隋',背后开两朵花,就可以叫'仇家之隋'。薛蟠刚刚走了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草拉进情侣耳朵里。太可惜了!”翔灵脸红了,笑着跑去拧豆官的嘴,于是两个人在地上打滚。女仆们在玩耍,玩得很开心。这时宝玉也采了些草来凑热闹。
端午节期间的其他娱乐活动
端午节有射箭的场面。《史礼》曰:“因辽风俗,金五日离地约数寸,皮剥而白。先一人先策马飞奔,再以无羽横簇箭策马飞奔。最好是用手折断柳树放松一下。捡不起来的是其次。每一枪都要击鼓助阵。”到了明朝,鸟被储存在葫芦里,被射杀。
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玩法之一。马球就是骑着马,拿着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国演义》曹植名都中有一句“连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长安,有一个宽阔的体育场,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欢马球。张淮王子墓中的《马球图》描绘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画中20多匹马在高速飞奔,马尾辫被扎起。玩家们披着披肩,穿着靴子,手持棍棒,一个个互相击打。《金枝析》记载辽国把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和重阳节打马球。晋《李实志》也记载晋人在端午节时击球。宋代有“球戏乐”舞队。到了明朝,马球依然流行。《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成祖在东园多次击球射柳。明代《玄宗乐图》长卷中,有玄宗赏马球的场景。当时当官的知望写了一首午后看球赛的诗:“玉如金马,雕有七宝。”当你飞翔的时候,你会震惊,你会感受到星星。煽动页成了三胜,欢喜是第一。青云循着足迹,蜿蜒在寺庙的东端。“在北京白云寺门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的守则。清朝天坛也有马球,马球直到清朝中期才消失。近年来,Xi安出现了古色古香的马球运动,使得这项古老的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新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
此外,北京还有逛天坛的习俗。《帝都风光略》卷二:“五月五日午前,团日入天坛避毒。下午过后,走在祭坛的墙下。江城没有丝节俗,但也是角粟。没有赛车的习俗,也是游戏。”还有钟馗比武,一个人扮成钟馗,挥舞着宝剑,面前拿着一根纸球棒,做出“来不及喝酒”的样子;跟随全套礼仪礼服,走过赶集驱魔。此外,端午节还有马戏和抢鸭活动。
屈原故乡的三个端午节
在屈原的家乡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头尾阳”,五月十五是“大尾阳”,五月二十五是“尾尾阳”。自农历四月底以来,秭归的人们一直很忙――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准备锣鼓,修理龙舟...五月初五,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并收集艾叶和菖蒲扎成捆挂在门前。农历五月十五,各家各户准备山珍海味带女儿女婿回家分享,俗称“过端午节”。在此期间,亮点包括划龙舟,扔粽子和举行诗歌晚会。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持续到农历五月二十五,也就是“端阳节”,持续了20天。
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河北省】北平端午节忌打井,往往节前预抽,据说是为了避免井毒。端午节,街头小贩也卖樱桃桑葚。据说他们端午节吃樱桃桑葚,一年四季都不误食苍蝇。“五毒饼”,就是用五种毒虫图案装饰的饼,在各个食品店都有卖。滦县让男女公婆在端午节互相送礼。在赵县的端午节,当地政府会在城南举行宴会,邀请城里的文人墨客盛宴赋诗,称为“踩柳”。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节,大家早起都需要喝一杯酒,据说可以辟邪。日照端午给孩子缠上七种颜色的线,要穿到节后下第一场雨,才解开扔到雨里。在临清县的端午节,七岁以下的男孩戴上符号(麦子稗子做的项链),女孩戴上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自己做的黄布鞋,用毛笔在鞋面上画五种毒虫。意思是用屈原的墨汁杀死五种毒虫。在端午节的早晨,即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在解州的端午节,男女佩戴艾叶,称之为“除病”,幼儿则在脖子上系一百根绳子。据说这是“为屈原绑龙”。在西周的端午节期间,村庄会向龙王献祭,并在田野里悬挂纸。怀仁县的端午节也叫“祝门”。定襄县端午节,要求学生给老师送礼。六安府用小麦粉蒸饺,称为“白团子”,和粽子一起互相赠送。
【陕西省】兴安盟端午节,当地官员带领下属观看比赛,称为“踏石”。兴平县端午,用丝缝一个小角粟,下面缝一个小娃娃,叫“玩娃娃”。潼关县的端午被称为“镇病”,有蒲艾、纸牛贴门。
【甘肃省】静宁地区端午节采摘玫瑰,以蜂蜜腌制为主。镇远县在端午节向新婚夫妇赠送香扇、罗绮、毛巾手帕和艾虎。孩子们还邀请他们的父亲和兄弟宴请他们的老师,这被称为“享受节日”。在张喜安县的端午节,牧童崇拜山神。积薪山,鸡叫前烧,俗称“烧山”。
江苏嘉定县端午节,无论贫富,都要买石斑鱼(俗称鳜鱼)做菜。仪征县也有句俗话“当裤子,买黄鱼”。南京端午节,各家用一箱清水,加一点雄黄和鹅眼钱。全家人都用这种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据说可以保护他们一年不患眼疾。晚上武进有龙舟表演。晚上,龙舟周围挂着小灯笼比赛,还有笛子和鼓和谐地歌唱。
高邮的端午节很特别。有绑百蝎、贴五毒、贴符号、放黄烟、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们挂“鸭蛋”,即挑选漂亮的鸭蛋,放入彩线中,挂在胸前。
石柱【四川省】有“端午出门”的习俗。四个人用两根竹竿抬起铺着红地毯的宽大桌子。一个骑着老虎的道士在地毯上用竹签编织而成。敲锣打鼓,在街上游行。古时候,川西有端午节“打字”的习俗。那一天,成都人都买了李子,在城东南角上抛下抛,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于投李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突发冲突,这一习俗停止。乐山、新津等地也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盛大的商品展销会。
浙江省桐庐县农村学校的学生在端午节给老师带了一份礼物,叫做“忆思”。医师中午采药,据说这一天天医在天。
建昌府(江西省)中午用草药水洗澡,预防疥疮。新昌县以雄黄朱砂酒饮之,谓之“开眼”。
湖北省黄冈市巴河镇迎傩人,有花冠纹身,鸣金驱疫。宜昌县赛龙舟,5月13日、14日、15日尤盛。5月15日,也被称为“大端阳”,人们吃粽子,喝蒲酒,就像端午节一样。
【湖南省】攸县端午节,富家孕妇用花饮食,穷人备鸡酒,在龙舟龙头前用竹夹收钱祈求平安生产。越州政府认为这场比赛是一场灾难,是一种疾病。又叫“送瘟疫”,当草船来洪水。
【福建省】福州端午节是老习俗,媳妇每天给公婆送寿衣、鞋袜、粽子、扇子。建阳县以5日为晒药胶囊的药王日,人们都在这一天制作酱料。上杭县端午节时,用芦苇绑船,在水边做龙形戏,叫赛龙舟。仙游县端午赛龙舟后,在虎啸滩献纸,纪念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溺水。邵武夫端午节前,妇女用绛纱作囊。五色绒作胜面,彩线扎簪。少女倒挂在背上,被称为“窦娘”。
【广东省】从化县端午节中午用烧水洗手洗眼后,称为“送灾”。在新兴县的端午节,人们提倡从邻近的寺庙中迎接和引导偶像的旅行。巫师也用达摩水和贴纸驱逐邪灵。在石城县的端午节期间,孩子们放风筝,这被称为“消灾”。
(海南省)端午节期间,像在中原一样,海南各地都举行龙舟比赛等活动。在保存最完好的古县城定安,有500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口的两个石阶上,至今仍有两艘明亮、细长、意气风发的龙舟堆叠着。岛上的先民,在端午节的时候,肩扛龙舟,奔向大江,挥汗如雨在南渡江赛跑...历史从一个古老的端午节延续到现在。文昌,素有“椰子之乡”之称,是宋庆龄的祖籍,临海临江。自古以来,当地沿河沿岸居民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龙舟比赛,祈求平安。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海南还有一个为岛内人民所熟知的地方,那就是洗龙水,洗草药浴。
[编辑此段]国外端午节
日本的端午节
日本的端午节,也被称为儿童节,是男孩的节日。在这一天,有男孩的家庭会挂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饼来祝贺他们。竖立鲤鱼旗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像鲤鱼一样健康成长,寓意中国“希望成功”。从下面看鲤鱼旗,蓝天下浮出的鲤鱼看起来像是在水中大力游动。另外,为了辟邪,把菖蒲放在屋檐下,或者把菖蒲放在洗澡水里洗澡。说到避邪,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述平国王的君主杀死了一个不忠的大臣。他死后,这个叛徒变成了一条毒蛇,不断地伤害人们。有一位贤明的大臣,戴着红蛇头,身上洒着菖蒲酒,与他激烈搏斗,终于制服了毒蛇。从此,端午节插菖蒲、抽艾叶、喝菖蒲酒流传开来,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日本人称之为“艾奇引百福,普健杀千害”。端午节的习俗是在日本平安时代之后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至今日,它和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中国在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举行赛龙舟来纪念屈原。在日本,吃粽子和柏饼主要是为了辟邪。菖蒲被用来辟邪,因为它的叶子形状像剑。其实在我看来,菖蒲是一种中药,确实可以消除疾病。在日语中,“菖蒲”和“武艺”谐音,所以日本的端午节逐渐成为男生的节日。至于为什么端午节定在5月5日,老板也说不上来,可能是从中国改过来的。虽然中国和日本的端午节有不同的含义,但中国和日本的文化都有悠久的历史。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叶辟邪的习俗,日本有插菖蒲辟邪的说法;中国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习俗。所以我们在日本的端午节就嚼“粽子”,越嚼越好吃。
菩萨侠歌陈余一
袋子里的玉米被分成四角。剪下彩丝,穿过丝绒绳。每年5月初泛黄菖蒲。主人善良正直。喜欢这个场景。什么时候去山甲玩?黄花蒿三四朵花。
[编辑此段]端午节谚语
不吃五月粽子,就不让被褥松。没吃过五月粽子,就不会放过那根破毛。如果你没有吃过五月粽子,就不要放过。不吃五月粽子,不进寒衣。五月粽子没吃,寒衣没进。吃了五月粽子,寒衣赚了钱。我没有吃五月粽子,所以我不敢送我的冷衣服。我没有吃五月粽子,我的冷衣服也不合身。我吃了五月粽子,但是没吃一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