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科学家李时珍的名人故事。

伟大科学家李时珍的名人故事。

明代杰出的药理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写下了一部总结性的药理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内容丰富,考证细致。它被相继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它是分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宝库。

李时珍,湖北贵州人,出生于医学世家。14岁,李时珍秀才。他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看书,但对八股文和应考文章十分反感。这遭到了我父亲的反对。虽然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但在当时医生是劣等职业。他希望他的儿子能获得名誉和荣誉。在父亲的催促下,李时珍参加了几次乡试,但都失败了。此时,李时珍的父亲不得不让他专心于医学研究。

李时珍明白,医学和药学密不可分。一个是临床实践,一个是理论基础。古代中医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和体系。李时珍立志研究和发展中医,要取得伟大成就,首先要掌握医德。24岁正式行医,诊断认真,治疗病人热情。因为他潜心研究医学名著,真的是百里挑一。此外,他还将自己的研究经验运用于临床,认真记录,然后根据实践经验比较各种著述中的得失,做出选择或修正。就这样,他虽然年轻,但医术却越来越高,得到了普罗大众的称赞。他杰出的医术很快受到了广泛的赞扬。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远近求医的人越来越多。许多疑难杂症都被他治好了,他的名字也传遍了全世界。

李时珍的医术高明。在他闻名于世之后,他被推荐到王宓当医生,并在帝国医院工作。在这里的这几年,他不求做宫中人,却对宫中人看不到的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废寝忘食,尽情地甚至贪婪地阅读所有的著作,做笔记,然后投入巨大的精力进行研究。这为他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年后,李时珍辞官回乡,开始游历各地。他走访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虚心请教当地百姓,广泛收集药物标本和民间验方,并尝试在自己家里种植药材。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热情地帮助人们行医和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医生,他的医术高明。首先,他在准确快速地诊断病人的病情方面非常出色。俗话说:“治病容易诊断难。”也就是说,只有把病看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摆脱。中国的中医把诊断疾病的方法总结为四个字:“望、闻、问、感”。看,就是看外表,看舌苔;嗅意味着听病人说话和呼吸;问是问病情;切,摸摸脉搏。在这里,切割是最重要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李时珍在诊断上下了很大功夫。有传承,也有他自己的探索。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和以往的经验,对祖国的脉学进行了研究、探索和总结。同时,他还著有《脉方考辨》、《湖上脉学》、《奇经八脉考》等多部著作。当然,李时珍的医学著述远不止这些,有些只是没有流传至今。

李时珍行医认真,热情,一丝不苟。他对医学的研究也是孜孜不倦,有献身科学的精神。他经常白天行医,晚上愤怒地学习,经常到深夜。他阅读了李朝的医学著作100多部,并做了详细的记载。为写作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经过27年的努力,李时珍终于写出了《本草纲目》。他最大的贡献是在《本草》的研究和整理上。本草专研药物。李时珍经过长期的阅读和研究,发现秦汉以来的1500余种药物存在一些疏漏和错误,分类也很混乱。就这样,他决心重写。为了写得准确完整,减少错误,27年来他吃了很多苦。有时候为了一种草药的鉴定,我会毫不犹豫的去后备箱外面找。他收集了大量的标本,走访了药农,在前期记录不清或有一些疑点的情况下,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实验,以保证科学的准确性。

《本草纲目》共分16部,62大类,***52卷,1.9万字。有***1932个记录药物,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个。对每一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功能、采集方法、制作工艺、适应症都有详细的记载。还配有110自己收集并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药方,1000多张播放图片。这是一部科学水平空前的大药典。李时珍开创了中医和中药学的新阶段。这部杰作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医学,对生物学和化学做出了许多贡献。比如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就曾在其著作中引用《本草纲目》中的论述,可见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一生的精力,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李时珍的丰功伟绩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