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和雪叶莲有什么区别?

学名-瓜叶菊

英国名字——达斯丁·米勒

姓-菊科

产地——地中海沿岸的雪叶莲

雪叶莲品种中文名:雪叶莲

拉丁名:DC千里光。

化学成分:植物的地上部分含有生物碱,如西维因(24-6)、千里光(24-9)、otosenine和千里光(24-7),种子含有千里光(24-8)。

毒理学:该植物的地上部分含有生物碱,如西维因(24-6)、千里光(24-9)、otosenine和Chondrine (24-7),种子含有千里光(24-8)。

菊科的中文名

名称:菊科

本科总结:菊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有900-1000属,约25000-3000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地区较少。中国有230属2300余种,产于全国各地。该科有毒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苍耳属、卤虫属。l .,VernoniaSchreber和SenecioL..本科植物中毒案例在国内也很常见,其中苍耳对人的危害最大。无论是幼苗还是种子,以及从种子中榨出的油,都会引起中毒,严重者甚至死亡。其种子苍耳中毒案件时有发生。艾蒿能驱蚊,但人吃了会中毒;斑鸠菊还可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致命;千里光在民间被用来治疗疖子。民间有句话叫“知千里光,全家不生疮”。它的毒性很小,急性毒性也很小,但其慢性积累对人的健康有害,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外,本科植物含有刺激性物质,可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这一科的植物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包括常见的蔬菜,如生菜和菊花。还有观赏性的花,比如五颜六色的菊花,五颜六色的大丽花。重要的中药材有茵陈、红花、白术、白术等几十种。近年来,在菊科植物中发现了倍半萜内酯,具有细胞毒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科植物含有多种有毒成分,如生物碱、香豆素、氰苷、倍半萜内酯等,有些种类还可富集硒、硝酸盐等无机成分,引起中毒。近年来,人们对菊科倍半萜内酯和二吡咯烷生物碱的化学和毒理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毒性成分按其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1。倍半萜内酯:这些成分在菊科植物中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AmbrosiaL。、蒿、紫菀。,科斯莫斯卡夫。,达丽亚卡夫。、向日葵、Hieraceae L .和红藻..在万寿菊属、苍耳属等属中,许多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可引起人体皮肤炎症。如林业工作者常因接触菊科植物引起的过敏性皮炎,植物园和分类学家常患的职业性皮炎,都与菊科倍半萜内酯有关。已经被研究用于刺激皮肤的倍半萜内酯主要具有外环化学结构。α-亚甲基-R-内酯和α,β-不饱和键。主要结构类型见24-1至24-3。其次,倍半萜醇具有重要的毒性,如泽兰中所含的tremetol..,可致死,以及tetradym01。(24-5)包含在四氢卟吩中,具有肝毒性和光敏性。2.噻吩衍生物和聚乙炔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万寿菊科、半日花属和半日花属中,其中有e-叔噻吩基和5-(3-丁烯基)-2,2-—联噻吩基] [ 3。吡咯里西啶生物碱:主要存在于千里光中。这是一种肝毒性生物碱,容易引起家畜中毒。已发现约120种菊科植物中含有该类生物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同时也是对人的潜在威胁。食用过千里光属植物的奶牛,其乳汁中含有此类生物碱;蜜蜂用的是千里光属植物的花,蜂蜜中也含有这类生物碱。此外,在一些地方,使用含有此类生物碱的菊科植物治疗疾病,可能会对人造成伤害。他们引起的中毒属于慢性累积中毒,症状为:1。肝组织坏死;2.肝脏纤维变性,引起水肿;3.伴有丝分裂抑制的巨细胞瘤疾病。如果给大鼠喂食含5%千里光的饲料,几周内会发生以下主要病理变化:淋巴增生、脾脏肿大、胸腺萎缩、腹水、胸腔积液、弥漫坏死性肝炎。已知菊科植物中有90多种联吡啶类生物碱,部分主要代表的毒性见表24-1。。-,有毒的二吡咯烷生物碱大多具有1,2-脱氢吡咯烷环系,含烷酰基分支,7位常含羟基或酯基。酯基可以是1-位烷基链中烯丙基酯的一部分,如千里光(24-7)。环二酯毒性最大,环单酯次之,单酯毒性最小。不同家畜中毒反应不同,猪最敏感,鸡、牛、马不敏感,羊对慢性中毒耐受,对急性中毒敏感[1-3]。4.其他有毒成分:如苍耳中的苷类、艾叶和杭白菊中的挥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