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妖、妖、鬼、怪?

古人总是用妖怪来形容一切未知的、神秘的、恐怖的或超自然的力量和现象。本质上都是人的观念的产物,是人创造的。“鬼”很好理解。与人有关,指人死后灵魂不灭。鬼的源头只能是人。但是我们经常分不清清妖、恶魔、本质和怪物之间的区别。在明清以后的汉语中,我们经常把这些术语混在一起,比如妖怪、妖精、地精、怪物等等。

妖精

“妖”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指不正常的事物和现象,这是它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地反物,与神同。”《左传·弓玄十五年》记载:“天逆时为祸,地逆物为妖,民逆德,乱为妖祸。”反物质意味着那群东西失去了原来的恒常性。《左传·庄公十四年》说:“人弃常,魔便盛,故有魔。”这里的妖不一定有实体,但如果不遵循常规礼仪,就是“妖”的意思,我们常说的“为妖”一词也是这个意思。“妖”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自然之物成为的具有人格意义的生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妖”一般都有其原型,如狐妖、猫妖、蛇妖、花妖等。

责备

指自然界中奇怪或怪诞的事物或事物。《说文解字》解释为“不同”。庄子曰:“邪之奇也。”妖魔鬼怪的初始含义相似,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妖怪”。但实际上“妖”的水平比“妖”高。在本义中,“妖”与神相似,但“妖”始终是“妖”。怪物有好有坏,“怪物”一般只有不好的意思。只是后来人们习惯了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逐渐模糊了两者的区别。《西游记》中“妖”和“妖”并没有具体的区别。在古代,人们常常把怪物的出现视为可怕灾难的前兆,认为这是上天的警告。

精炼的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由精而生,自然之物可以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形成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精灵,人们称之为“精”。唐代孔认为:“云之精为物,意为阴阳之灵,氨氯积聚而成万物。”最著名的“精”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被石猴吸收了日月精华而变的。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说:“万物之老人,可以冒充人。”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只要存在的时间足够长,都是可以提炼的。“精”总是被视为变态,与义神不同,常常给人带来灾难。它以固定的自然物或器物为原型,是由物转化而来的精灵。

恶魔

来自佛教。梵文“Ma”ra的音译,即“摩罗”的缩写,在南朝的梁武帝被改为“莫”。佛教把一切扰乱身心、毁灭行善者、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称为“魔”。在古印度神话和宗教中,世界有多个地平线,第六个地平线的统治者是妖王波旬。他和他的心魔经常去下层世界闹事做坏事,所以被视为邪恶的代表,被称为心魔。在中国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长期碰撞中,外来的“妖魔”逐渐与中国文化中的“妖怪”融合,如小说中常用的“妖魔”“鬼子”。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兄弟中,牛、魔王焦、魔王彭,其实就是牛精、蛟精、彭精,或者说是牛怪、蛟怪、彭怪。

上帝

为什么我们仍然说“上帝”?上帝不是很好理解吗?大家还记得“妖”的定义里有一句“和神一样”吗?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由于对自然缺乏认识,人们把一切不可理解的事物和现象称为“神”或“魔”,神与魔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女娲和伏羲的形象中看出这一点。它们既是人头,又是蛇,与我们后来观念中的“神”形象有很大不同。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善恶的概念,于是人们把自己的善的概念交给“上帝”,上帝就有了善的本质;人把自己邪恶的想法给了“妖”,妖就有了邪恶的本质。至此,神与妖分道扬镳,在随后的发展中对立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