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的药物类型
药物一般按药性和药理作用分类,而中药常按药性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理气药、补药等类别;现代医学常按药理作用分为镇静药、镇痛药、强心药和抗癌药。药用植物学按植物系统分类,可以反映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有利于形态解剖和成分的研究。中药鉴别和药用植物栽培常按药用部位分类,分为根、根茎、树皮、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便于鉴别药材特征,掌握其栽培特点。
1.开展药用植物良种研究,为种子生产提供良种。
药用植物良种繁育滞后是整个种业的核心问题。没有良种,就没有办法规范种子。应当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种子生产企业开展药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从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入手,运用混合选择、群体选择、个体选择、系统育种等常规育种方法,结合杂种优势利用、不育系利用、辐射育种、空间诱变、倍性育种、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快速选育出一批相对纯合的骨干品种,为药用植物种业升级提供品种支撑。
2、开展种子加工、包装和贮藏技术研究,实现种子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和品牌化。
加工技术的研发将显著提高种子加工质量,为种子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奠定基础,进而打造一批专注于药用植物种子品牌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推动药用植物种子产业化进程。
3.加强药用植物种子生理生态研究,为制定种子质量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开展药用植物种子休眠、变质和萌发的生理生态研究,参照农作物种子标准,制定药用植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和种子检验规程,通过种子标准化,保证种子质量,提高优良品种质量。目前,国家已启动“中药材种植(繁育)种子种苗标准平台”研究项目,全国多家单位参与实施了100种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项目,药用植物种子质量标准技术支撑体系将逐步建立。
4.加强中药材GAP认证,建立专业化药用植物种子生产基地。
结合中药材GAP认证,对种子生产基地进行了严格检查。按照集中、严格隔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使种子生产专业化。避免频繁更换育种基地,导致种子生产不稳定,质量差。要有计划地对基地农民进行种子法律法规和育种知识的培训,提高基地农民的育种水平。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种子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5、明确管理主体,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药用植物种子管理机制。
政府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管理主体,将药用植物种子管理纳入国家种子管理体系,完善各地种子管理部门的职能。在《种子法》和中医药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一方面建立药用植物新品种审批机制,搭建药用植物新品种培育平台;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药用植物种子的经营行为,为药用植物种子管理的严格执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