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中药)

槟榔树

中草药

槟榔是槟榔的果实,与椰子同属棕榈科。主要生于亚洲和东非,原产马来西亚。

槟榔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方,如台湾省和印度,有嚼槟榔的习惯。槟榔是一种棕榈科植物,英文名称为槟榔、槟榔、槟榔。在中国,它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省和其他热带沿海地区。槟榔的种子有很多名字,比如仁频、槟榔。自古以来,槟榔就是中国东南沿海省份居民迎客、招待亲友的佳果。古代尊称贵客为“客”、“郎”,故名“槟榔”。海南的待客之道有“茶、烟、酒、槟榔”四个等级,槟榔只有在迎接贵宾、婚礼等重要节日才会摆上酒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

槟榔是中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槟榔具有独特的预防癫痫作用,是历代医家的药果,又被称为“西络丹”。由于疖子之病一般与饮食不规律、气滞有关,槟榔因能降气、消食、化痰,其药性受到广泛关注。就连诗人也对槟榔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写过一句名句“颊上红潮醉槟榔”。鲜槟榔有“饥能使人饱,饱能使人饿”的奇妙功效。空腹吃饭时,中气十足,饭后容易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降水肿、通关节、健脾和中、治心痛积”等多种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疗青光眼、高血压、驱虫的功效。

嚼槟榔是西双版纳傣族人不可或缺的嗜好。大多数上了年纪的傣族人在闲暇时都喜欢嚼槟榔。为什么傣族人那么爱吃槟榔?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傣族老夫妻,因为儿子儿媳得了胃病而迁怒于不孝。有一天,老两口在槟榔树下编竹筏,风吹得树摇摇晃晃。一串熟透的槟榔掉了下来。口渴的老夫妇摘了一个放在嘴里咀嚼。他们觉得又甜又凉,味道很好,还有点涩。晚上老两口觉得胃里很舒服,然后吃了几天槟榔,老两口的胃病居然好了。据说从那时起,傣族人就有了嚼槟榔的习惯。

槟榔是一种棕榈树,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而印度是最有教养的。在植物分类学上,槟榔与油棕、棕榈叶同属一科,但在形状和风格上有所不同。油棕和棕榈叶高大挺拔,枝叶细长,堪称高大英俊。槟榔婀娜多姿,可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少女。槟榔树又高又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不知在什么年代,一个年轻的傣族男子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四处寻找心爱的姑娘,在艰难的路途中遇到了槟榔树。但当他满怀希望的问槟榔树有没有见过自己心爱的人,槟榔树却骄傲的昂着头,冷冷的回答了一句让他伤心失望的话。焦急的傣族青年又气又恼,对着槟榔树大声咒骂:我要你站得高,永远不要矮胖。岁月流逝,至今槟榔树依然又瘦又高,始终没有长壮。

在西双版纳,槟榔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它在古代被用作货币,也是傣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据说傣族青年谈恋爱结婚后,小伙子一般要先去姑姑家,自愿服三年苦役。但如果小伙子在恋爱期间能爬上高高的槟榔树,为心爱的人采集槟榔,就可以免除这三年的苦役,把姑娘接回家。

根据科学研究,槟榔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南方药物。槟榔除了具有傣族民间传说中的健胃功能外,还是保护人类牙齿的良药。西双版纳很多傣族人因为经常吃槟榔,所以牙齿很好。此外,槟榔还能驱虫、治腹胀、祛风、消水肿。

假槟榔

名称:假槟榔学名:archonto phoenix Alexandra e(f . Muell)h . wendl . et d

别称:科和属:棕榈科槟榔。

类别:常青树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可达20厘米;茎呈梯形环纹,基部略膨大。羽状复叶干端丛生,小叶2列,条状披针形,背面有灰白色鳞片覆盖,侧脉和中脉明显;叶鞘绿色光滑。花单性,花序生于叶下。果卵球形,红色。

原产地分布

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它在福建、台湾省、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有栽培。

装饰应用

中国南方的城市通常种植在花园里或作为行道树。美丽的树冠,茎上有规则的叶环痕和鲜红的穗是其主要观赏特征。但树龄太大,移植不容易恢复。

gomuti棕榈

名称:檀木类别:乔木

别名:糖椰子、糖树、糖棕榈科名称:棕榈科

拉丁学名:桄榔

生态习惯

西洋不耐寒,年平均气温20 ~ 30℃生长良好。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单茎型,高度超过10米。茎被叶柄基部的纤维所包围。叶长6 ~ 7米,多裂片,长0.8 ~ 1.5米,宽4 ~ 5.5厘米。背部为白色,边缘有小齿,顶部似牙咬,基部有2耳,略分。穗长1.5cm,腋生,有臭味,顶端的花先开后结果。果实倒锥形,革质;内果皮呈胶状,粘在种子上,味道辛辣。

育种和栽培

园林用途

适用于园林景观树木、丛生树或独立树,或种植史静。

原产地分布

原产于南亚至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