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颗粒的分类

颗粒通常根据其溶解性和形状进行分类。

按溶解度可分为可溶性粒剂、悬浮粒剂和浸泡腾冲剂。可溶性颗粒绝大多数是水溶性颗粒,如感冒退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水溶性颗粒有时被称为“输液剂”和“干糖浆”与同一颗粒。此外还有醇溶性颗粒,如养血御风酒颗粒。每包颗粒中加入一定量的饮用酒,溶解后即为药酒。悬浮颗粒,如橘红颗粒、多脉制剂等。,在沸水中悬浮服用或吞服。浸泡腾冲剂,如山楂浸泡腾冲剂,除一般辅料外,还含有柠檬酸或酒石酸和适量碳酸氢钠,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泡。

按成品形状可分为颗粒状颗粒和块状颗粒,前者用得最多,所以颗粒也叫“颗粒”。后者是在干燥后的颗粒中加入润滑剂,用压块机压成一定重量的块状,如刺五加颗粒。

根据颗粒的质量要求,颗粒的细度一般应通过10 ~ 50目筛,但不能通过10目筛和65目筛的细小颗粒不应超过8%;成品外观应干燥,颗粒均匀,颜色一致,无结块,无水分;水溶液颗粒可由1份和20份沸水制成,应是可溶的,不含焦屑等杂质。悬浮颗粒如果之前加开水可以悬浮均匀,其时限根据品种和用途不同而不同。腾冲泡腾加水后,应立即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呈泡腾状。含水量一般控制在5%以下;除非另有规定,对于单剂量包装颗粒和块状颗粒,装载量和块状重量的差异限应在土壤的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