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淡竹叶的调查
2000年第一版《中国药典》收载了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叶。淡竹叶野生于林下及山坡潮湿处,干燥,故有“林下竹”的雅称。其根为“断骨”,有数十根须,坚硬,有点像麦冬,所以断骨又被称为“竹叶麦冬”、“麦冬”。
淡竹叶入药较晚,最早见于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称之为:甘、寒、无毒。叶:可以清热利湿,清心。根:骨折可以生流产。从图上看,与药典记载的竹叶基本一致。
据调查,在中药史上,还有另外两种中药叫淡竹叶。一个是竹叶,一个是鸭脚草。禾本科多年生常绿竹状乔木或灌木(刚竹)的干燥叶子。《神农本草经》记载,梁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称之为“竹”。东汉医家张仲景《伤寒论》“竹叶石膏汤”中所用的竹叶,《金匮要略》“竹叶汤”中所用的竹叶,以及唐代小儿《药证直决》中的道赤散中的竹叶,都是此品。所以现在很多中医书把这个产品叫做“竹叶”,以区别于“淡竹叶”。
在该国的许多地方,黍鸭趾草(coliline lina communis)的干燥地上部分也被称为淡竹叶。鸭脚草最早见于唐代陈藏琦的《本草笔记》,有50多种不同的名称。《本草纲目》称之为竹叶青菜、鸡舌草、青竹片,与竹叶并列,绘制的地图也大同小异。目前常用鸭跖草作为中药名称,容易与淡竹叶相区别。
淡竹叶是清心、清热、利尿的良药。对治疗发热、口渴、焦虑、口疮、牙龈肿痛、小便赤涩等症状相当有效。
竹叶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作用,可用于热病后余热、烦渴、热淋、心火移至小肠所致的口舌生疮、小便疼痛。
鸭跖草具有清热、利尿、解毒的作用,用于温病初起或气盛者,以及热淋引起的小便涩痛或水肿发热者。因其解毒作用,对咽喉肿痛、疮毒、毒蛇咬伤有较好疗效,也优于竹叶、竹叶。
可以看出,三种叫做淡竹叶的中药,功效都差不多,但毕竟不是同一种中药,要注意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