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的蜡丸、蜡丸是怎么做出来的?
中药制剂中的蜡丸包括蜡皮丸和蜡丸,是两种在概念、制备工艺和应用上完全不同的制剂形式。蜡丸是以蜂蜡为粘合剂,配以药物细粉制成的丸剂。由于蜜蜡主要含有棕榈酸蜂脂,具有极性,不溶于水,因此蜜蜡制成的药丸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可以延缓药物的吸收,起到长效作用。同时,调整蜂蜡的用量,可以使药丸不在胃中起作用,而在肠道中起作用,从而防止药物中毒或对胃的强烈刺激。“蜡丸,难服但起效慢或毒不伤脾胃”,是含有较多剧毒、刺激性药物的口服制剂的首选。传统的蜡丸有三黄宝蜡丸、小米寸金丸、枳娄吴双丸等。制作蜡丸时,蜜蜡入药前必须经过提炼,去除杂质(炼蜡有漂白和熬制两种方法)。精制蜡加热熔化后稍冷却(60℃左右),蜡液边缘开始凝固。当表面出现结膜时,加入药粉,快速搅拌,混合均匀,趁热揉成丸。关键操作:掌握好温度,趁热拌药,快速揉搓(保持药块温度在60℃左右)。温度太高会软,不方便成型,太低会硬,难搓。有些蜡丸还可以在制成后用蜡皮封口,再加盖产品名称章。蜡皮丸是由蜂蜡和白蜡(川白蜡)混合而成的蜡壳(也叫蜡皮)。药丸被包在里面并密封。用蜡皮密封的药丸多为蜜丸,少数为蜡丸,药方中常含有芳香易挥发的药物和珍贵的细料。其目的是防止药物与空气接触、污染、霉变、虫蛀或产生物理化学反应,防止芳香类药物的挥发性成分流失,使药丸中保持一定的水分,从而保持药丸的软硬不变。蜡壳又叫“挂蜡皮”,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蜡壳的大小是根据药丸的大小制作的,分为五种规格。以一定规格的木球为模具,蘸蜡液后固化。蜡壳的原料要纯正,否则成品容易破碎变形。除了以上的方法,蜜蜡还要通过烘干蜡来脱色来精制。混合蜡的温度为55℃~59℃,混合比例为40%蜂蜡和60%白蜡。白蜡量多了脆,少了软,可根据不同季节适当调整。打蜡前,木球要用水煮透,以增加木球的比重,使其易于打蜡;煮过的木球表面略湿,蜡壳容易剥落。沾蜡的蜡液温度控制在70℃~74℃。太高的话蜡壳会薄容易变形,太低的话会厚浪费。室温应保持在18℃~25℃,蜡液表面不应有结膜。将制备好的蜡壳填充药丸后封口,封口时沾蜡的蜡液温度为75℃~77℃。低的是形成两层蜡皮或容易剥落的裂缝,高的是表面凹凸不平。封蜡丸表面用牛角压印,在酒精灯上烘烤热浸金,银粉或朱砂粉上压印产品名称。传统的蜡丸有:大活络丸、乌鸡白凤丸、苏合香丸、任申再造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透骨贞丰丸、安神赞育丸、沈蓉养生丸、三黄宝蜡丸。比如史料来源:钱《医案金镜》卷七十五《外科心要》。药方:天竺葵90克,当归45克,刘寄奴90克,大戟红芽90克(醋灸),藤黄120克(豆腐),儿茶90克,芒硝30克。乳香9克(醋灸),麝香9克,血竭90克,水银9克(灸),黑铅9克,琥珀6克,雄黄90克,重777克。方法:1。粉碎“将朱砂研成极细粉,将雄黄、琥珀、麝香分别研成细粉,过筛。将黑铅在铁锅中加热熔化,然后倒入水银,用铲子搅拌至呈沙状,取出冷却。天竺黄等其他九味,用氯化汞、黑铅磨成细粉,混合均匀,过筛。2.混合配色:取朱砂细粉30克,放入研钵中,依次与雄黄细粉90克、琥珀细粉6克、麝香细粉9克、天竺葵672克及其他十种细粉混合,用配色法逐一研磨,混合均匀,过筛。3.起球:再取720克纯蜂蜡,加热融化,与药粉混合,放入铜盘。保持一定温度(视软度而定),称取小块,温度适宜时搓条,制丸。规格:光滑圆整,色泽均匀,每粒重3克。包装:蜡皮或蜡纸管密封,密封在一个盒子里。储存:储存在室内阴凉干燥的地方。功能:解毒化瘀。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蛇和昆虫咬伤的外部应用。用法用量:口服一丸,每日1-2次,黄酒热服,小儿减量。外用加少许香油,涂在口渴较重的患处。或者遵医嘱服用。禁忌:孕妇不宜服用。避免吃生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