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药股份怎么了?如何一路下跌?

有几个原因。

1.长期以来,哈药集团的营销完全依靠巨额广告,营销人员只是等着经销商提货,没有渠道管理意识。张逸晨曾经去药店调研,发现哈药集团的药品总是放在货架上最不起眼的地方,因为营销人员对渠道没有概念,也没有人管。为此,张逸晨聘请了一家波士顿咨询公司为哈药设计解决方案。但咨询团队向哈药管理层说明改进思路后,哈药的营销体系依然没有改善。这种僵局一直持续到2011年。

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变和抗生素滥用的遏制,哈药集团的销售急转直下,张逸晨最终借势“逼迫”哈药实现营销转型。即使在《兵临城下》中,销售系统的变革也持续了两年。原因在于利益。原来哈药产品好卖,营销人员都在等药店来买。通过决定卖给谁或不卖给谁,他们可以从中获利。

3.现金管理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各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之前,哈药集团各子公司都是各自为战。哈药股份有限公司六厂、三炼长期以来账户上有大量闲置资金,其他分厂如中药厂、中药厂等不得不借高息贷款扩大生产。这种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得到纠正。

即使在中信资本派出的财务总监试图扭转的时候,各部门依然极力阻挠,甚至哈药股份管理层也认为此事涉及利益太多,无法实施。无奈之下,一向温和的张逸晨只好亲自出面,把“不干就翻脸”的狠话留给了哈药管理层。

为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统一对子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张逸晨曾经严格要求,每天下午结算后,分公司账户里的资金必须强行划走,而不是由分公司自己上缴,然后当天需要的资金在他第二天上班前转回分公司账户。即使这样推,平台的搭建仍然需要半年时间。

因为牵涉到很多利益,有时甚至连张逸晨亲自出去都无济于事。比如,中信资本对哈药集团的采购系统和广告系统的整合还没有完成——同一时间同一电视台不同分公司的采购价格还是相差很大,同样的广告时长。除了整合难以根治的管理体制旧疾,国企的日常管理也是顽疾。

位于东北的哈药集团每年采购数万吨煤炭用于生产和取暖。在此过程中,大量煤炭被盗运出厂,煤炭采购量长期居高不下。中信资本曾希望利用电子采购平台来解决此类问题。但平台上线后,购煤成本并未降低。满腹狐疑的张逸晨派人到购煤现场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经过称重,开进工厂的运煤卡车只卸下半车煤,铺上伪装布,就匆匆离开了。从里到外偷的太巧妙了,连摄像头都帮不上忙。哈药集团管理层为此报了警,但当警方赶到现场时,所有嫌疑人都已经成功脱逃,警方也表示在本案中找不到确凿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