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基(民国时期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和商人)有一套完整的详细资料。
基本介绍中文名:梁培基别名:沈玉,国籍:中国出生地:大都巷出生日期:1875死亡日期:1947职业:一个医生和药商的一生,周目济世,从化温泉,甘草顺德,一个人物的一生,原名。是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与此同时,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和模仿也在逐步进行。对此,由于“跨洋”开通较早,广州的反应似乎相对平静,不像其他地方。在这种氛围下,读完私塾、正值壮年的梁培基也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新学”(西学)产生了兴趣,最终选择了西医。从65438年到0894年,梁健改名为梁培基,进入了由外国教会开办的姬伯医院附属南华医馆。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来留校做助教,不久又在新成立的广东夏阁女子医学院担任药学老师。与此同时,他成立了自己的诊所,开始了他的现代医生生涯。新事物的出现总是艰难的。梁行医初期,由于民众对西医缺乏了解,习惯用中医治病,生意清淡。直到他治好了一个富家子弟的病,出了名,情况才发生了变化。鉴于此,梁培基开始尝试结合中西医学的优势,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医学之路。没想到,他意外走上了致富之路。当时正值疟疾在华南地区连年流行,思想活跃的梁培基以现代广东人特有的眼光和警觉,大胆推出自制的疟疾药物,命名为“梁培基寒蝉丸”(广东民间称疟疾为“寒蝉”),及时投放市场。该药物是以对疟疾有特效的硫酸奎宁为主要原料,配以甘草粉等制成的中成药丸剂。疗效显著,很快畅销华南各省区,成为知名药材。从此,梁弃医从商,完成了从职业医生到实业家的角色转换。从1902开始,梁培基就全力从事医药行业。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短短十余年间,梁培基制药厂已发展成为广东医药行业的佼佼者,其生产的“珍善宝”感冒药远销美国和南阳,年销量高达654.38+0万瓶。此时的梁培基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亿万富翁,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个、更为朴素的身份——医生,始终没有放弃作为一个典型医生的本分——解除病痛,救济百姓。为此,他创办了著名的光华医学堂(中山医科大学前身)和光华医院(中国最早的西医学校和医院,由中国人办,中国人教,用中文授课);为了普及医疗卫生知识,他还创办了《医疗卫生报》。在中国,“富不仁”或“仁不富”早已是一个似乎不需要验证的定理,但梁培基的所作所为却处处与之相悖。只能说有些人无法归类。就像他的密友潘大伟一样,梁培基也是天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很难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医生,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典型的“情人”——良心、良心、好能量“全副武装”。凡事对错,关键在于用心;至于成功与直言,并不妨碍君子之行。后来梁做了很多“功德”,也不过是为了给这一点增加更多的证据。比如,最让人称道的有两件事:一是主持成立广东第一家“酒店式医院”——珠江养老花园医院,二是开发从化温泉。在努力开发从化温泉的同时,梁培基已经老了,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精力充沛、勤奋努力。他属于这样一种人,天性中充满了对生活和“人”的深深的热情和热爱。从青年到晚年,梁培基孜孜不倦地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并将这些工作与人民的疾苦、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潘大伟是一位著名的名人,他的灵感来自于他支持广东第一份平民画报《时事画报》的创办和反对清廷的革命活动。在一系列对抗“洋货”的商业实践中,他始终如一——尽管挫折和失败伴随着他(他创办的中国碱厂、人民烟草公司和付强牛奶厂相继破产)。可惜战争来了——它粗暴地打断了无数人的正常生活,包括梁培基的拯救世界之道。1941年冬,在香港避难的梁培基被迫返回早已沦陷的广州。战后(1947),梁在家乡顺德安详辞世,享年72岁。木船吉时小时候,梁培基最熟悉的东西之一,大概就是木船了。他的父亲梁毅干既是造船工人,也是船屋老板。由于长子早逝,他把继承家业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次子身上。偏偏梁培基对航运不感兴趣,虽然他家房前屋后堆着的大大小小的木船曾经是他成长的主要背景,是他认识世界的开始。看到这种情况,父亲安排他在朋友开的店里当学徒,想让他一步步爬上商人的阶梯。但是儿子还是不感兴趣,很快就被辞退回家了,这又一次让父亲失望。就在那时,他父亲的好朋友力劝他去外国教会开办的姬伯医院学医。梁很感动,决定试一试。但他的母亲何坚决反对,因为她深信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外国人会迷上巫术,生怕自己20岁的儿子被害死。后来看到老公答应了,我也勉强同意了,但只有儿子改名叫“培基”(意为培养基础,巩固基础)才舍得放手。就这样,梁培基终于如愿以偿,上了自己理想的西医学校。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梁当时的动机,但由此,梁的选择必然包含着救世救人的初衷。这不能说和他的出身以及成长的环境无关。船本身就是渡江助水的工具,长期以来被视为“济世救人”的象征,如“扬帆过江”、“患海屈梁”。梁成为一个一生都在探索“救世之道”的医生,也许是一种宿命。梁培基的“发展”是从炮制“寒水丸”开始的。换句话说,疟疾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他。但是再深入一点,就会发现,是知识,或者说是知识的力量,让梁培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财富英雄。如果没有掌握西医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中医学术基础,又对民生有广泛的了解,“梁培基发冷丸”的问世是不可想象的。当然,梁的精明和出色的创造力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知识经济”和梁培基创造财富的过程之间,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连贯的脉络,显然具有启发性。用广州人的话来说,梁应该是典型的“吃脑子的”,绝对属于那种最早知道通过专业+创意+广告把知识变成财富的“经济预言家”。不说别的,单看梁推广“寒蝉丸”的广告策划。即使在广告业发达的今天,你也不能不佩服。广告是这样的:第一天,报纸上只刊登了三个大字“梁培基”(立刻引起了读者的好奇);第二天,在它后面加一个“法”字(这时候读者已经在议论了:你梁培基“法”,就不用广而告之了吧?);第三天加了个“冷”字(奇峰突起,爆笑喜剧效果把广告效果推到* * *);第四天,又引入了“药丸”这个词。至此,整个广告完成。“梁培基感冒丸”妇孺皆知,梁培基的名字不胫而走。从化温泉从化温泉的发展始于1931,梁培基是为数不多的倡导和贡献最大的人之一。作为医生,梁培基首先看中了温泉的治疗和疗养价值;其次,他认为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于是,* * *和当时的刘培全、陈大年等名人一起,在从化县长李伍子的邀请下,发起成立了“从化温泉促进会”,积极启动温泉开发。梁率先在其中心建起一座单层松木屋,取名“玉壶溪亭”,并扩建温泉眼,围出一间浴室,供游客泡温泉。同时开通道路和连接各景点的道路,方便交通。后来,他向各界人士建议,可以投资兴建纪念性或商业广告景观建筑,为温泉增色。后来又在河西区建了三间平房作为广州珠江养老园的分园,并在园后的巨石上刻了“田义楚”四个字。“天医”就是“以自然为药”,这也是梁培基一贯的医学观。他深刻理解东方传统医学的精髓,认为亲近自然永远是人类保持健康的法宝。这种认识也充分体现在他创办珠江养老花园医院的实践中。梁培基请了一堆名人,集资40多万共同创办。为了解决与外界的交通问题,梁还专门设置了一个电船过渡,方便人们留在里面治疗和休养。医生治愈身体,神圣的医生治愈心灵。梁培基作为医生,游走于凡人圣人之间,这或许是“天医”的又一精彩注脚。甘草顺德梁培基朋友众多,社会交往广泛,但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他都和蔼可亲,和睦相处,从不厚此薄彼;和别人合作或者* * *事情也是要遵守中庸的,和为贵。他行医制药,行善积德。他只知道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却从不自命为给予者,也没有“富贵”的恶习,就像甘草尽其用而不知其用。总之,甘草精神是一种“顺德”——和合之德。梁培基的一生也差不多。如果让他评价自己,他可能会说,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遵从了我的本性。有趣的是,他的命运似乎遵循了一个无形巨人的指引——作为顺德人,生于广州,死于顺德——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