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发音

黄芩的读音为[huáng qín],属于中药。详情如下:

黄芩引种:

1.黄芩的中药学名,别名山茶根,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肉质根茎粗壮,叶坚纸披针形至线形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于茎和枝上。花冠紫色,紫红色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圆形,花期7至7。

2.黄芩生于向阳草坡,海拔60至1300m。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我国北方大部分省份均可种植。入药有根,味苦,性寒,有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

3.主治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肺炎、痢疾、咯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疖等。黄芩的临床抗菌活性优于黄连,且不产生耐药性。

二、生理特征:

1,多年生草本,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边等向阳干燥处。它喜欢温暖,耐寒。成年植株的地下部分在-35℃的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在35℃的高温下不会死亡,但不能承受40℃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

2.耐旱怕涝,地里水多或雨多,长势不好,甚至根腐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适合种植。土壤为壤土和砂壤土,pH值为中性偏碱性。避免连作。

3.野生黄芩主要分布于我国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等主产区。是我国北方野生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之一,栽培黄芩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4、《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痛、豚热、火咳、肺痿喉、血亏。《别录》治痰热、胃热、腹绞痛、消食、小肠、女性血瘀、出血、小儿腹痛。《本经》充满了热、黄疸、肠泻、水泄、瘀血、恶疮、坏疽、火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