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的用药特点
植物药的分类一般以形状、气味、药用部位来划分。药物的药性一般分为三类,即热药、寒药、平药。药物的味道一般分为七种:酸,多用于收敛、止汗、止泻;味甘,多为滋补品;咸,多用于软坚补虚;苦,多用于清热解毒、除湿止痛;麻多用于止痛、镇惊、祛痰;辛辣,多用于散寒止痛;香,多用于提神醒脑,开胃健脾。由于药物的性质不同,人体也不同,所以药物的使用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1 ~ 20岁是生长发育阶段,生病时药物配伍要甘甜;20 ~ 40岁是成熟强壮阶段,生病时药物配伍要酸;但40 ~ 60岁以上的逐渐衰老,生病时药物的配伍要咸。再比如根据不同的季节调配不同的饮品,用药物喝茶,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傣医中的方子虽然没有中医中的方子那么严格,但在治疗疾病时,大多使用由几种药物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复方。这些药方是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在疾病的治疗中,通过药物的增减,观察治疗的效果,逐步筛选。使用的处方从两三种药到几十种药不等;一些有多种治疗方法,而另一些有多种症状。因风、火、水、土失调而产生的四“雅塔”,即瓦约塔、迭卓、阿坡塔、巴塔维塔,均由固定药物组成,傣医称之为“雅塔”。这个公式理论叫做“雅塔就好”。傣医有四个广为人知的常用方剂:“雅叫帕中布”(傣语,意为“亚洲宝药”),由九种药物组成,具有理气、健胃、止痛、安神的作用。“雅名哈顿”(傣语,意为五珍药或五珍药粉),由五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和中解表、调经补血、止血止痛的作用。“亚沙李门东”(傣语,意为“万英小丸”)由七种药物组成,具有解暑、调中、解痉止痛、消胀止泻的作用。“雅马哈嘎伦那隆”(傣语,治病大方)由30多种药物组成,具有调理气血、活血止痛、通便的作用。一般认为,要成为一名好的傣医,首先要学会如何使用上述四个方子,否则就不是名副其实的傣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