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天,在北京清廷担任国子监供酒的王(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大仁堂中药店买了一剂中药。王偶然看到的一种药叫龙骨。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这块骨头上怎么会有几十万年前的雕刻符号?这不禁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以研究古代石刻而闻名的王仔细研究,发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刻痕,而是酷似古文字,但其形状既不是毛笔(大篆),也不是印章(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进行深入研究,他派人到大仁堂,以每根二两银子的高价,将药店里的刻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等人搜刮,累计1500多件。
含义:甲骨文带领黄帝子孙走上了文字的发展进程,使图形符号表达意义而不限制其发音。这不仅造就了千百年来统一的文化意识,也导致了汉语言拓展的乏力。语言对象的丰富和对语言对象认识的深化,迫使象形字规则产生更多的字和升华象形字规则(认识),迫使字词典的编纂成为标注字义和限制字的歧义的方法,迫使炎黄学派成为学习字的读音的地方(相比之下,基于信理的字史的真相,可以彻底清理文化和传统。记载商王室历史活动的甲骨文,是商代的学校用具。)甲骨文打开了一扇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口。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世界性学科,有500多名中外学者从事研究,发表了3000多部专著和论文。对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都有重要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录了商朝的世系和历史。以前史学界很多人对这些记载持怀疑态度,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留存实物资料来证明。
本世纪初,罗振玉在其甲骨中发现了商代第一男、第一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所来自的小村庄就是殷墟所在地,史书上称“洹水南,殷墟上”。
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古王公进行了详细考证,并与《史记》中的记载进行了比较,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度。殷墟是商朝第10任国王。公元前1318年,盘庚从燕(山东曲阜附近)迁都殷(小屯村周围)。此后历经第8代12王,在这里建立了273年。这些研究成果使考证可靠的中国历史提前了一千年。
从一块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和鉴定,发展到肯定一个3000多年前和600多年前的朝代。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可信的历史始于西周,“疑古”思潮被彻底否定。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反映了商代占卜的繁荣。从国事到私生活,如祭祀、气候、收获、征服、狩猎、生病的人、分娩、外出等。,皇室贵族都求神指教知道吉凶决定停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占卜官员。有铭文的甲骨文被保存为国家档案,堆在山洞里。因此,甲骨文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至今,据学者胡厚宣统计,* *共出土甲骨154600余件,其中中国大陆97600余件,台湾省30200余件,香港89件,中国* *馆藏共计127900余件。另外,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大约刻有4500个字,至今已读了2000个字左右。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发现了各种雕刻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两三千年的孕育和发展,到了商朝,汉字达到了基本成熟的阶段。甲骨文有一定的体系、严密的规律、精美的描述和丰富的内容,在我国古代汉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对古文字的研究主要以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主,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早1500年,且来源于直接发掘的出土文物,可信度较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中的错误、解决青铜器铭文中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从甲骨上的文字来看,它们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要素,即书写、书写和构图。他的笔法线条工整而细,直而粗,笔画多折,对后世篆刻的笔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来看,人物有所变化,虽然大小不同,但相对均衡对称,呈现出稳定的格局。从构图来看,虽受骨屑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但仍显示出文字的雕刻技巧和艺术特色。“甲骨文书法”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起来,证明了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