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怎么煎,什么时候喝最好?

中药煎药方法1。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适用于煎药容器,严禁铁质。二、中药要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再煎。一般浸泡药面后煎煮用水量为1-3cm。大剂量、泡沫疏松、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药物为30分钟。解表药、解热药、芳香药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将滋补品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熬制时将配料搅拌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两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稍短。四、煎服量:小儿每剂50-100 ml。成人150-200ml每剂。5.特殊药物煎制方法: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一起煎服。2.「后药」:当一般的药快要熬到预定的量时,放入同样的汤药中5分钟。3.“溶药”:将其他药物煎至预定剂量,用小火煎药汁,不断搅拌使其溶解。4.“服药”:煎汁或开水中服药。5、其他特殊药物遵医嘱。只需要注意煎药的方法,方便治疗疾病。一般选择陶瓷砂锅或带盖搪瓷锅煎煮,因为加热均匀,性质稳定。煎药的水也很重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自来水,尤其是不含消毒剂的优质天然水。加水量一般比浸泡后的饮片高2-3厘米。加水量要视饮片的重量、体积、吸水量、煎煮时间而定。味多、体积大、吸水性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量要多,否则要少;第一次煎药要多加水,第二次煎药要少加水;煎服补药宜多加水,解表药宜少加水;小儿煎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中药适当的浸泡和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煮。中药煎服前要在常温水中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物组织中。煎煮的温度和时间也直接影响煎煮的质量。一般先大火(急火),再用文火(慢火)熬制,直到符合熬制要求。每剂药一般煎两次,根据处方不同,煎的时间也不同。滋补药一般先煮,再煮30分钟左右。解表药气味刺鼻,富含挥发油。如果煎煮时间过长,药材的有效成分会挥发逸出,降低药效。用急火煮沸,煎熬5-10分钟。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15分钟左右即可。第二,煎煮时间要比第一次煎煮时间短。每次煎药后的药量应为100-200ml。草药多的汤剂用量要多,药的用量要少。注意,第二次煎煮后,要挤去药渣,以免汤汁流失。将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两次服用。还有一些特殊的煎药方法,如薄荷,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性成分。煎服时间不宜过长,需晚煎。一般其他组药文火煎制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同样的煎剂,持续5-10分钟。车前子、葶苈子等含粘质较多的中药,容易粘锅底;旋覆花等掉落的绒毛与汤剂混合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海金沙、蒲黄等花粉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应避免漂浮,故这类中药宜煎服。中药怎么煮,中药怎么吃?(1)中药煎剂有一定的要求,具体如下:①将一剂中药饮片一次放入锅中,加入清水,观察水能否将药粉浸透。如果不够,加一点水。(2)一般浸泡半小时,容易煎出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如果着急可以省略这一步)。(3)先用大火煎至全熟1-3分钟。然后小火炖20-30分钟做成碗状,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过滤残渣,倒入杯中,温服。(4)将药物一次煎出后,第一剂和再次煎出的药物可以混合均匀,使药效均衡。(2)用药方法也是用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陵曾指出:“方虽病,取之不效,非特别缺工,而害之。”说明用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上,确实因为用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护理中必须正确实施各种用药方法。①汤剂的服用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种:分次服用:即将每天1剂中药分成2-3等份服用。如果老人和小孩服药困难,也可用少量多数或浓缩汤剂。立即服用:服用1剂量汤剂1次,以发挥其强大而迅速的作用。连续给药:指短时间内服用大剂量药物的方法。其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在体内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2)中成药一般采取配、输、调、输、喂的方式服用。送服:将药物放入口中,温开水送服,引药煎服。内服:将药物放入杯中,用温开水、药酒等调成混悬液。在服用之前。掺和剂:有的粉末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内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都是用此法给药。包容:药丸药丸含在口中,药物慢慢溶解,吞咽下去。如六神丸、润喉丸、救心丸等。喂养: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婴儿、老人、体弱者或危重者。是指将中成药溶解成液体,逐一喂给患者服用的方法。(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用药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内容:①用药温度:用药温度一般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送服的酒的温度。经常有热的衣服,暖的衣服,冷的衣服。趁热服:趁热服下刚煎好的药水。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水加温后服用。一般来说,煎剂是温服的。凉服:将煎好的汤剂凉后服用。常用于热证。②剂量:一般剂量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3)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重度或毒性药物,更要严密观察记录。④空腹服用中药易引起胃肠反应,如腹音、排便前腹痛、大便稀等,适用于大便硬或便秘的患者。如果你有胃病,应该在饭后一小时服用。⑤同时使用中西药的患者,应告知服用中西药的间隔时间。⑥对于身体虚弱、年老体衰、胃寒易呕吐者或儿童,可分两次服药(视时间间隔而定)。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一直说“药食同源”。这是因为“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甜、酸、苦、咸)的药性和饮食习惯有相同的内容和区别。同时,有些食物是药品,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红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蜂蜜等。由于饮食习惯和药性具有相同的味道,如果饮食习惯与药性相适应,食物可以增强药物的作用;食物与药物相反,食物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正确选择食物对提高药物疗效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饮食因素也可能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各种影响。应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提高药物疗效,减少阻碍吸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