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黄芪的病虫害?

(1)黄芪锈病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整叶枯死,影响黄芪产量。

①识别特征。受害叶片背面有大量锈孢子,经常聚集成一堆。锈孢子堆周围为红褐色至深褐色。叶子上出现了黄色的斑点,逐渐遍布叶子,直到叶子全部枯死。

(2)疾病的规律。病原菌转为主要寄生,有性孢子和锈孢子寄生在大戟属植物上。但病原菌往往能在黄芪头部越冬。黄芪叶片上产生锈孢子堆后,可逐渐产生夏孢子堆,不利于夏孢子的反复侵染。该病多发生在4月下旬,7、8月份最为严重。

③预防措施。可以实行合理密植,增加通风;生长期注意排水,减少土壤水分,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发病初期喷施代森锰锌或二氯化钠800次。

(2)黄芪紫羽病

该病在黄芪各产区均有发生,发病后引起根腐或品质劣变。

①识别特征。主要是害根。初期危害须根,逐渐向主根蔓延。病变早期为褐色,末期为紫色,由外向内逐渐衰减。烂根表面由紫色色素组成,交织成膜和菌核。病株叶片逐渐变黄,自下而上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2)疾病的规律。一般在温度高湿度大,地下水位高,土质粘的时候容易发生。核盘菌可在土壤中存活3 ~ 4年。次年,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侵入黄芪根部,引起病害。一般6月下旬开始发病,7-9月危害严重。特别是在粘性土壤和连作地,黄芪受害更大。

③预防措施。黄芪收获时除去病根,集中销毁;合理的土地选择,前期作物选择;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在病穴内倒入5%石灰乳进行消毒。

(3)黄芪白粉病

①识别特征。黄芪白粉病多发生在炎热干燥的七八月份。主要危害叶片和荚果。发病后,叶片两侧和荚果表面出现白色粉状斑点,然后像一层白粉一样扩散,后期病斑上出现许多小黑点,导致全株早期脱叶或枯萎。

(2)疾病的规律。病原体产生一种封闭的荚膜,在病叶上越冬。第二年,它通过封闭的蒴果壳中的子囊孢子传播。菌丝体可在黄芪芽上越冬,第二年发病。黄芪白粉病适应的温度和湿度范围较宽,湿度的增加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但在空气相对湿度低至25%时也能萌发。孢子萌发不需要水滴,相反水滴的存在会使分生孢子吸收过多的水分,使细胞壁破裂。同时,干旱往往会降低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有利于寄生在表面直接入侵的白粉病。因此,黄芪白粉病会在相对湿度一定的温暖季节发生。每年5-6月危害加重,9-6月发病率有时可达100%。过高的温度和干旱或过多的降雨会减缓白粉病的危害。施肥不足、管理不善、灌溉不及时、土壤缺水或低洼地区排水不畅、环境阴凉、光照不足等。,使植物长势衰弱,白粉病发生严重。

③控制技术。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 1000倍,每10 ~ 15天一次;秋天枯萎的时候,地面以上的植物都会被清理干净,集中销毁。

(4)黄芪枯萎病

①识别特征。受伤的黄芪枝条和叶片变黄,植株枯萎死亡。发病时,黄芪地下主根的顶端或侧根先发病,然后逐渐向上蔓延。受伤的黄芪根面粗糙,水渍腐烂,肉质部分红褐色。严重者整个根系发黑腐烂。土壤湿度高时,根部产生一层白毛,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分生孢子。致病规律:黄芪枯萎病多发源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以后加重,常导致植株成片死亡。地下害虫和低洼地块的频繁活动会加剧病害的发生发展。

②预防方法。选择抗病品种种植;与大田作物轮作;用托布津和多菌灵浸种,或在发病初期浇畦。

(5)蚜虫

6-8月发生,危害植株上部的嫩芽,影响黄芪的生长发育。用40%乐果乳油800 ~ 1600倍液防治即可。

(6)豆荚螟

事情发生在6月下旬到9月下旬。幼小的昆虫吃豆荚,伤害种子。防治方法:花期用90%结晶敌百虫100倍液或40%乐果EC 800 ~ 16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