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处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共存。其发病机制与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和胆汁滞留胆道有关。感染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首要因素。感染的常见原因是胆汁寄生虫感染和复发性胆管炎。几乎所有肝胆管结石患者的胆汁培养均可检出细菌。感染的细菌主要来自肠道,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大肠杆菌和某些厌氧菌感染时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和胆道感染时产生的内源性葡萄糖醛酸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游离胆红素并使其沉淀。胆汁淤积是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胆汁潴留的情况下,胆汁中的成分才能沉积形成结石。胆汁潴留由胆道炎性狭窄和胆道畸形引起;在梗阻的远端,胆管内压力增大,胆管扩张,胆汁流动缓慢,有利于结石的形成。此外,胆汁中的粘蛋白、酸性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炎症渗出液,脱落的上皮细胞,胆汁中的细菌、寄生虫、金属离子等都参与了结石的形成。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饮食

肝胆是重要的消化器官,由它们分泌和浓缩的胆汁是消化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摄入的脂肪只有经过胆汁的乳化分解才能被吸收利用。肝内胆管结石、肝功能损害和胆道梗阻均可引起胆汁的分泌、排泄和浓缩异常,改变胆汁的成分和数量。如果此时仍无节制地吃高脂肪食物,必然会加速胆管结石的形成或增加。因此,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饮食应遵循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的原则,多吃新鲜的鱼、蛋、瘦肉、新鲜蔬菜和水果。淀粉类主食,如大米、面粉等,可以不受限制,以增加营养,保护肝细胞。同时可适当使用中草药,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加胆汁分泌,使肝内胆管内的小结石和沉淀物样结石引流排出,减少新结石形成的机会。这类中草药主要包括柴胡、木香、佛手、茯苓、白芍、白术、茵陈、泽泻、藿香、甘草。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选择以这类中草药为基础的中成药,如复方童丹、舒胆胶囊等。

此外,患者戒烟戒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也很重要。临床上很多结石由“静态”变为“动态”,是饮酒、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后诱发的,所以饮食不当往往是导致发病的直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