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论文怎么写?

暴雨湿证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本文从生物气象学的角度研究了暴雨与湿邪的关系,认为暴雨始终属于湿邪,与风、寒、热等邪同在。暴雨从化湿和浊湿两个途径攻击人体,化湿往往导致气流不畅。浊湿不畅。还讨论了暴雨致湿证的防治方法。

摘要:从生物气象学角度对暴雨湿证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暴雨引发的疾病多由湿引起,并常伴有风、寒、热。暴雨通过清湿和浊湿致病。清湿致气滞。痰浊中阻血。还讨论了湿证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暴雨湿湿证

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暴雨也是致病因素,但其与人体疾病的关系,尤其是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关系的报道较少。作者对暴雨湿证的仿生研究论述如下:

1生物气象学和气象疾病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天气和气候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但直到近几十年才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综合学科——生物气象学[1]。根据国际生物气象学协会的定义,生物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和地球外部的微环境和宏观环境对植物、动物、人类和生物的一般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科学。即使是健康的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天气、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当气候变化较大时,会引起疾病,甚至加重原有病情,甚至死亡。因此,与气象密切相关的证候称为气象病。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空气污染引起了一些疾病,可称为广义气象病[2]。

2暴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暴雨前后,风向、风力、温度、空气湿度、气压一般都有变化,影响人体健康,甚至诱发或引起一些疾病。大多数病毒和革兰氏阴性菌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增加,革兰氏阳性菌和流感病毒随着湿度和风速的降低而增加[1] [3]。在蚊子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和活动的热带地区,降雨量与它们个体数量的增减密切相关。对泰国北部钦马地区脑炎患者月发病率与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关系的调查表明,约有一半的脑炎患者为日本脑炎,但高峰不是在气温最高的4月,而是在降雨量最高的7、8月(注:日本脑炎病毒是由病毒保存蚊传播的)。而在日本等温带地区,夏季病媒蚊的个体数量急剧上升,日本脑炎的发病率也达到高峰[4]。

在我国,有学者证实气象因素与儿童肺炎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而气温和相对湿度与肺炎的发病率呈负相关,气压与肺炎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在炎热多雨的夏秋季节,儿童身体抵抗力下降,可感染肺炎[5]。

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给药,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毛地黄在气压骤降的暴风雨中使用时毒性增加,在平静的高气压条件下使用时毒性降低[1]。

3湿证研究

湿邪在临床上很常见,治疗也很困难。有句话叫“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之住八九”,湿邪“寒邪之一出汗就解,温邪之一遇冷就退,很难迅速克服。”[6]

3.1病因

湿是一种病,感觉不一样,有的人是从外面得来的,比如生活在潮湿中,涉水淋雨,衣服出汗等。有的人是从内部得来的,比如喝牛奶奶酪,吃太多水果受凉,导致脾受损,胃衰竭[6]。内湿与外湿相互联系,内湿者易受外湿侵袭而发病;感受外湿,如果长期不去,容易脾胃失和,造成内湿。外界湿度的内涵,姜春华曾说:“湿度是空气中含水量的增加。”[7]湿度本身是正常气候变化的一个组成因素。只有当过多的湿气侵入人体引起疾病时,才成为湿邪。与风、寒、暑、燥、火不同,湿邪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天地之间,如雾、露、雨、雪、霜、水、冰、湿空气蒸腾等[8]。

3.2发病机制

湿分天地,天降之湿即清湿,包括雾、露、霜、雪、雨及天地之间湿热之气蒸腾,性质较轻,中病易入气,上焦,卫中之卫,或脏气(困脾)于内;地中之湿,即浊湿,包括水、泉、冰、泥,性质严重,中病易入血,下焦而留于皮肤、筋骨、血管[8]。

湿邪致病复杂,善于变化。湿度是弥漫的水汽,无定体,国内外上下,无处不在。犯了罪,就坚强;如果你停下来,你会充满恶心;流下来的时候,脚和胫骨都肿了;脉络不通,气滞血瘀;关节内聚集对骨骺不利;客人在皮肤上时,又冷又热又痛;散在洞中,流浊;若附于脏腑,则气不通。所以很多疾病都是由湿引起的,如腹泻、关节痛、黄疸、疟疾、淋证、瘀血等,都与湿有关。况且湿可伤脾,脾土不足,百病丛生[6]。

3.3诊断和治疗

湿邪致病范围广,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症状有:嗜睡、乏力、神疲乏力、精神萎靡、苔腻、脉细。现代医学的许多疾病都与湿有关,如:病毒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中医湿证相似[9];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与湿有关,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内涵是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10]。慢性肾炎的基本病理是“湿热久滞,阻滞三焦”,[11]与湿邪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大多病程较长,难以痊愈。

祛湿的方法因病位而异。上焦者,宜香而透,香则浊。广藿香、佩兰和白芷是常用的。湿阻中焦者,宜燥湿,湿重于热者,用半夏、白术、草果苦温燥湿;热重于湿者,黄芩、黄连、栀子宜苦、寒、清热、燥湿。下焦湿重者,应轻渗滑石、木通、茯苓之类,以利小便。但湿常困脾,故治重在中焦。茯苓、薏苡仁、砂仁、麦芽等。健脾益气,临床常用[12]。湿邪致病,多抑制行气,压抑清阳,气滞越深,湿越难。因此,在湿证的治疗中,除了祛湿的方法外,还需要配合行气的方法,如行气等,借助脏腑的行气活动,促进湿的开启和湿郁的化解,给邪湿一个泄出的机会。这样可以尽快驱走邪气,提高疗效,缩短病程[13]。

3.4护理

燥湿难除,一发不可收拾,就会渐渐淡去,减缓。湿邪很难快速祛除,有望减缓[6],所以湿证的护理很重要。其护理应避免受湿害严重影响,生活环境不宜潮湿,要防止淋雨涉水,出汗。衣服要穿吸湿性强的软装,衣服湿后要及时清洗晾干。饮食上要防止喝牛奶奶酪,不要暴食生冷水果等。如果护理得当,可以有效配合治疗。

4.暴雨与湿邪的关系

唐代以前,“雨”被认为是致病因素。如公元前514年,秦医生提出“阴、阳、风、雨、阴、明”为六淫;苏文《调经论》提出风、雨、寒、暑为致病因素。直到唐代,王冰补充了《运气七条》,提出风、寒、热、湿、燥、火为“六气”,风盛为邪气,称为“六阴”。【14】可见“雨”邪已归入其他邪气,而根据湿邪的病因学研究,雨邪属于湿邪。大雨比小雨、小雨、大雨更大,危害更大,对人体的影响更大。所以大雨属于湿邪,湿邪包括暴雨。暴雨落时,可用“清利湿”伤气。

转到焦点;若落,亦可湿于地,即“浊湿”。下去就容易入血了。由于暴雨前后风力、风向、温度的变化,引起风、寒等邪气致病。

5人工气象室的研究

为了便于研究,美国的Hollander做了一个精密的人工气象室进行实验,即制作了温度、湿度、气压、气流、离子浓度五个可以随意改变的气象条件,称之为Climatron室。我们创造了风湿病患者不知道的气象条件,他们在外面被操纵,但住在里面,并观察这种条件对风湿病症状的影响。结果气压下降,湿度上升,病人的症状马上恶化,比如单纯的气压下降或者湿度上升,症状几乎没有变化。虽然气象条件的变化会导致病情恶化,但即使在一定时间内病情恶化,症状也不受影响。这一结果与风湿病患者经常抱怨经过时气象锋面症状加重,尤其是下雨前疼痛加重,下雨后疼痛减轻是有科学依据的。[15]

综上所述,天气气候变化会影响人的健康,暴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样的气象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结果。湿证作为一种常见的证候和难治的证候,与暴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治疗,如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心理治疗、随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进行康复治疗[16]。患病者可以起到治疗作用,通过各种方式阻止疾病进展,非患病者也可以起到预防和保健作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