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囤积者”的故事
过去,她坚持只买必需品。最近她发现“安全感也是必需品之一”。
2022年2月65438,感染潮来袭新冠肺炎,每个人都成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退烧药、感冒药、抗原试剂、N95口罩都成了“紧俏货”。
“以前我不理解老一辈的囤货。慢慢的,我也养成了这个习惯。我没有不安全感,好像一辈子都要这样。”“北漂”老胡是个“资深”囤积者,从口罩、药品到抗原,再到最新最火的“单品”水蜜桃罐头、电解质水,都整齐地堆放在他的货架上。
胡夫告诉该报,上个月,他和家人囤积了65,438+0,000个抗原,足够的感冒药和新冠肺炎药,以及大约500罐被冲上热搜的药品。
虽然有人质疑这样囤货有没有必要,但老胡觉得这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一次多捡一点可以避免外出时交叉感染,关键时刻也可以自救或者救人。“提货就像买保险,不想浪费,又不想用。”
享受充满物质的安全感。
“我是去年4月份受伤的,已经打算收手了。结果到了年底,我就停不下来抢毒品了。”家住北京的卢晓告诉记者,她上个月“补充”了500多个口罩和10盒抗原试剂,家里存放的各种药品可以无限量供应给“相亲相爱”微信群的所有成员。
卢晓向记者透露,“妈妈团”是她囤积药品的主要渠道。妈妈们的紧迫感往往很超前。一点小麻烦就能让他们一起合作,找团购拉资源,最后大家互相分享。当时相当一部分药物、面膜、抗原都是通过solitaire的海外团购获得的。
去年四月,卢晓一家买了两台冰箱。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去年4月,鹿在朋友圈刷到疫情严峻的消息。她很快订购了两个规格最大的立式冰箱。“当时顾不上美观,两个冰箱看着不一样,忍了。刚到不久。”
装满冰箱后,小鹿也没闲着,还买了韭菜、西红柿、黄瓜等各种蔬菜种子,把阳台建成了小菜园,甚至还在郊区“囤积”了一块地。
“当时我们一个邻居说房山有块地。在业主中看到后,我决定联系他承包一块。”小鹿告诉该报,去年因为经验不足没有施肥翻土,但还是收获不少,今年应该能真正自给自足了。
去年65438+2月,多个城市迎来一波疫情冲击,鹿爸爸也成了“新兵”。
复工的日子里,他只去过菜市场。第二天突然食欲不振,抗原呈阳性。
“老人有基础病。起初,我们很担心。还好前几天存了足够的中药,甚至花和退烧药,可以安心一点。”根据以往的经验,卢晓预测会出现购药高峰,于是在“新国十条”发布当晚补充了一批药品、抗原和口罩,还订购了几个紫外线灯和血氧仪,分别送到了自己家和父母家。
去年65438+2月65438+6月,症状出现5天后,父抗原转阴,鹿松了一口气。后来,几乎每天她都在很多群里看到求药和抗原的人,小鹿觉得未雨绸缪是对的。
虽然大量囤货偶尔会给她造成一些困扰,比如经常发现东西买多了;她也会一边处理过期食品,一边下定决心不囤货,但很快就会放弃这个想法。小鹿告诉该报,她很享受囤货的过程,也很享受物资充足带来的安全感。
最近一个月,身边的朋友纷纷“阳”了,小鹿会把股票闪给缺药的朋友,解燃眉之急。这也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
囤积就像买保险。
和小鹿一样,老胡家也是资深“囤积者”。他告诉该报,在他的家族中,抗原和口罩是最常规的存货,“都是千头万绪”。
去年底防疫政策调整,老胡一家从各种渠道收集了足够的感冒药和退烧药,准备面对病毒。
“很多人只是盯着网上。其实线下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我有十盒退烧药,是在网上药店买的。”老胡的妻子陈辰说,当她看到许多平台都停止了感冒药的配送时,她去了家附近的几家药店碰碰运气。那天什么都没查到,她就加了店员微信走了。幸运的是,当她第二天开门的时候,有人通知了她的到来。拿到药后,陈辰叫了四个快递员,给有需要的亲戚朋友送去。
为了减少和外面人的接触,老胡家里还囤积了大量易拉罐。其中四桶保质期25年的应急食品是冻干的,体积小,重量轻。不过前几天看到测评,好像味道不太好。据老胡说,他家买了120桶主食,两个月每天可以吃两次。
去年6月,65438+2月,老胡家囤了各种口味的罐头。
去年年底,老胡出差,计划1.5个月,途经5个国家和地区。出发前,他担心自己会被感染,拉了半个大行李箱的抗原,小心翼翼地做了一个Excel表格,记录自己到达目的地后的身体状况。
老虎海外来核酸抗原自检记录
“我先从北京到厦门,然后飞到第一站美国。出发的时候带了几箱药,但是怕带太多过不了关,就拿出一部分留给住在厦门的姐姐。没想到,没多久那些药就派上用场了。”在北京疫情高峰期之前,老胡还想办法储存了一些新冠肺炎的药品,让老伴给远在外地的80多岁的父亲送去。
老胡认为囤货是一件微妙的事情。肯定有很多东西不能长期使用,甚至过期后直接扔掉。没人想浪费,但其实也不想用,跟买保险差不多。
从“分手”到囤货
与小鹿和老胡不同,北京姑娘朱莉是个“小白”,上个月刚开始囤货。
大约10年前,朱莉买了一本当时流行的畅销书——《分手》。她幻想自己可以过简单的生活,放弃所有不是刚需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摆脱对事物的执念。
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朱莉迅速把一年多没穿过的衣服处理掉,塞进抽屉里,然后就再也看不到化妆样品了。有一段时间,她还练习“天天扔”,看着家里越来越“干净”,感觉还挺上瘾的。
那些年,朱莉也崇尚日式极简风格,那种空灵让她感到平静。
“我们的家庭生活一直很正常。我们对疫情很正常,没有囤货的习惯。我们一直缺什么买什么。”朱莉告诉该报记者,她给自己定下了“只满足眼前需要”的原则,但她却被疯狂地“扇了耳光”。她家以前有一个小小的客房,现在变成了储藏室,里面有大量的口罩、药品、抗原、罐头食品补充剂等等。
去年年底,朱莉听从了朋友的建议,记得给孩子准备一些美林和开喉剑。当她发现平时半个小时送来的药,最快也要2到4天,她有点坐立不安。第四天不见发货信息,朱莉开始疯狂联系客服,但信息一直显示“未读”。
随着家里有人开始出现症状,朱莉更慌了:“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会被感染,也不知道家里的药能不能撑得住,像在和时间赛跑。”
焦急的时刻,朱莉在社区群里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我家有一瓶刚开的美林。我用过一次,已经消毒了。我的家人已经康复了。如果实在买不到的朋友,可以来大堂取。”她戴着一次性手套去拿那瓶打开的美林,心情很复杂。
朱莉说,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让她对商品的消费速度有了清晰的认识,加上物流的便利,她觉得过去没有囤货的必要。但这一次,她发现了一些她没有考虑到的东西。
“原来安全感也是必需品。”随着店铺和物流的恢复,朱莉几天就收到了30多个包裹,她才意识到自己那几天“愤然买”了多少东西。
不出一个月,朱莉空置的小客房就被塞进了一个储藏室,虽然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没用,比如几盒抗原试剂。
前几天她看到奥米克隆突变XBB的传闻。虽然专家表示,新冠肺炎引起的腹泻通常是轻微的,但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但这次朱莉早早囤积了10盒蒙脱石粉。“我真的不想再这么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