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平埔族简介
台北台北,顾名思义,在台湾省的北部,是“台湾省”和“北”的组合。
瑞芳瑞芳以前叫“坩埚莱”,曾经是基隆到宜兰的交通要道。曾经陈登和赖氏合作经营一家坩埚店(杂货店),所以俗称坩埚赖。
汐止(Sunseeker stop)位于基隆河中游的岸边,旧名“水回足”。顾名思义,潮水只涨到【到此为止】,然后再返回。
景美景美原名“条围”,指的是水灌溉用的木槽管道。这里曾是“刘公镇”灌溉渠的末端,因此得名。
三犁台湾开荒时,每个佃户可以分到一犁,一犁可以耕种大约吴佳的土地。每家每户分到的犁数不一样,于是“两犁”、“三犁”就成了地名。
淡水淡水最初叫“虎威”,是一种捕鱼器具,尾指河流尽头的河口。因地处淡水入海口,是上海捕鱼的终点,故称。
石牌是位于石林和北投之间的“石牌”。过去,汉人和原住民经常在北方争夺领土。清廷为了确定双方的边界,在两者交界处立了一块石头,所以取名石牌。
大稻埕“大稻城”位于今天的大同区,当时到处都种着水稻,有一个公共的大晒场,俗称大稻城。
万华万华原名“monga”,源于凯达格兰语平埔族的音译,意为独木舟。
泸州“泸州”原是淡水河中的一个沙洲,直到长满了芦苇,所以叫泸州。
板桥板桥叫“方桥”。开垦时,在今天西门大宅的沟上架起一座木桥,方便行人往返,故名。
三峡初期,三峡居民涌入三峡溪大汉河三角平原开垦土地,建设村庄。当时溪水波涛汹涌,故名“三角涌”。
桃园桃园,原为客家人开垦,名为“虎毛庄”;后来有人在这里种了桃树,改称“桃子园”,后来就叫桃园了。
观音地名的由来,据说是清朝时,一个农民在溪边发现了一块类似观音像的天然石头,建了一座教堂供奉,所以取名。
客家人大多住在中里中里。“中坜”是客家话,指的是一个凹陷的低地,正好在新竹和淡水的中间,因此得名“中坜”。
平针过去是平针,位于交通枢纽,经常被土匪抢劫。于是在路边设立了张王寮,称为“张路寮”。后来,这个地方变得越来越平静,所以它被称为“安平镇”,并在日本占领期间改名为“平针”。
大西大西有很多老字号。平埔族称之为“大骨陷”,汉人则改为“大骨汤”。后来因为选了本地人李腾芳,就改成了“大西堂”。日据时期被称为“大溪”。
新竹新竹旧称“朱倩”,原是道卡斯平埔竹钱社的地盘,所以是音译。在清朝,它被改名为“新竹”,这意味着一个新成立的县在朱倩。
新房旧名“鸿毛港”。相传西班牙人曾在此登陆,故称鸿毛港。
新浦新浦原名“八里堡”(道卡斯平埔人将未开垦的荒地称为“八里堡”),后来汉人在此开垦荒地,形成新的土地,故称“新浦”。
关西关西原名“咸菜硼”,据说是因为它三面环山,形似装满咸菜的瓮;只是在日据时期才改为类似日语发音的“关西”。
在竹东汉人开垦竹东之前,当地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地带,因此得名“树麒麟”。后来因为位于新竹市东部,改名为“竹东”。
苗栗苗栗旧称“李茂”,源自卡斯平普族李茂社的音译。平普语的意思是平淡。
后龙后龙以前叫“后龙”。当初聚落建在后山丘陵地带,故名。
肖童肖童原名“屯校”,来自道卡斯平屯校社的音译。日据时期,由于虎头山高耸入云,故改名为“肖童”。
三义之前,三义境内有三条溪流,形成三叉状,故称“三叉河”。后来国民党政府觉得“叉”字和简单字“义”相似,就改名为“三义”。
清水清水原名“牛麦头”,是平埔族牛麦头社的音译,自拍。日据时期,发现大都台涌出清泉,改名为“清水”。
雾峰雾峰以前叫“一盖雾”,是洪崖坪社区名称的中文音译,后来改名为“雾峰”。有人说是因为附近的山峰凌晨容易起雾。
南投南投是台湾省唯一不临海的县市。地名翻译自洪雅平埔族南头社的社名。
埔里的泰雅族人称埔里为「星辰之屋」。晚上从高处望去,千万盏灯和天上的星星一样亮。
泸沽湖泸沽湖旧称“强仔寮”。传说猎人们曾经在这里建造一个工作小屋来猎杀强子,因此得名。
竹山竹山原名“林奇普”,为纪念郑成功垦荒部的贡献,故名。
曹屯曹屯曾是鹿港与埔里之间的要道,脚夫来回歇脚换草鞋,草鞋堆积如土堆般高,故称“草鞋墩”。
彰化彰化以前叫“布布种子”,原属八步平埔布布种子社会范围,但在清代改称“彰化”,以示帝王之意。
台湾省和美垦殖初期,打架事件频发。“和美”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希望大家能和睦相处,不要再打打闹闹了。
鹿港鹿港曾是台湾中部省份的门户,旧称鹿仔港、陆水、鲁西。据说以前这里聚集了很多鹿群。
花坛花坛以前叫“番茄的脚”,“番茄”的日语方言和日语“花坛”相似,所以改名为“花坛”。
成员森林之前的成员森林曾经是一片林地。后来,垦荒人从四面八方逐渐开垦此地,留下一片圆形林地,并在此建村,取名成员林。
云林“斗六门”是云林的旧称,原属洪雅平埔族斗六门社。后来因为东边多山,经常有雾,所以“云林”这个地名就起来了。
古洞古洞最初填海时,建在古洞树的林荫巷内,故名“古洞巷”。
胡玮炜胡玮炜的旧称是“吴建错”。据说村子建的时候只有五户人家,所以叫五间厝。
打南、打南是洪雅平埔族的势力范围,旧称“塔里吾”是由本民族的塔里吾社的社名翻译而来。
北港北港,原名“笨港”,位于北港溪以北。过去由于水灾和泉州与漳州的战事,北港居民多为泉州人。
朱罗甲衣原名“朱罗”,曾在洪雅平埔族朱罗山社田,为林之战。清廷为了表彰民众对这座城市的忠诚,改名为嘉义。
敏雄敏雄的旧名“打猫”原是洪雅平埔打猫社的范围,但在日据时期改为与日语发音相近的“敏雄”。
由于北港西的改道和张泉之间的战事,新港被分成两个镇。新港大部分居民来自漳州,是新建立的聚居地。
布包“布包”是一个沙洲地形,有很多盐锅,位于泻湖内,四周是沙嘴。它是以一个布袋的形状命名的。
水上的水旧称“水城头”。顾名思义,当初建立聚落时,选在有渠灌的地方,方便农田灌溉。
台南台南是台湾省岛最早开发的地方。明、郑时称“承天府”,清代改为“台府”,后称“台南府”。从此有了“台南”的地名。
嘉里嘉里的旧称“龙啸”是居住在台南的平谷平埔人的势力范围。
新城的旧称“新港”,也是希亚平埔族的根据地。
白水溪上游有很多石灰岩,以前有灰窑。水大部分是白色的,因此获得了“白河”的地名。
玉井玉井旧名“焦巴马”,是著名的焦巴马事件发生的地方。后来我把“脚巴马”的福佬话改成了日语发音相近的“玉京”。
新华新华旧称“大木江”,原属西拉雅平埔族大木江社范围。明代郑灵台之后,改名为“新华”,意为新归化的社区。
高雄高雄曾经是马卡路平埔打狗会的所在地。以前叫“打狗”,后来我改成了和日语发音相近的“高雄”。
鸟鸣鸟鸣原名“鸟鸣足”,鸟鸣为红榕树。据说当时就是在红榕树下建立的村子。
冈山“冈山镇,未开垦时,是一片长满茎秆和芒刺的土地,故原名“茎秆之林”。后来,据说有个老头在当地开了个店,所以也叫“阿公店”。
岐山岐山旧称“红薯小屋”。据说,居民在这里造小屋开垦时,种上了红薯,因此得名。
美浓美浓旧称“米农”,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地。开垦之初,有人称赞它是“一片沃土”,所以称它为“米农”。
贾东贾东旧名“切多”,是马卡岛平埔族的中文称呼。后来我改成了日语发音相近的“佳冬”。
恒春恒春原名“浪角”,是排湾话的音译,指车城、海口沿海地区。后来因为气候温和,改名为“恒春”。
满州满州原名“蚊蛐蛐”,原属排湾蚊蛐蛐峰社区。后来我取了一个类似日语的发音,改名为“满州”。
台东台东旧称“宝桑”、“北南”。以前,北南族的首领曾以“北南王”的名义统治台东的竖谷平原,其他族群对其朝贡。
大武大武旧称“巴郎卫”,是从排湾族的社名翻译过来的。只是在日据时期才改名为大武,大概出自中央山脉南部最高峰大武山。
成功的旧称“马切罗”,是阿美族的音译,形容草木凋零。
长滨长滨属于沿海阿美族,部落曾在此设立过抵御清军的瞭望哨。旧名“加走湾”在阿美族语中是瞭望的意思。
玉立玉立的旧名是“普士阁”。在布农语中,指的是满是风沙的坑洼,在阿美语中,指的是长满蕨草的土地。
瑞穗瑞穗原属秀谷銮阿美族,旧名“水尾”在阿美族语中的意思是辽阔的原野。
湖滨湖滨曾经是沿海阿美族的分布地。以前这里有常青树,旧名“毛公”取自阿美族语言evergreen的音译。
寿衣寿衣的旧名是“李雨薇”。据说以前的定居点建在李煜山尖尾角的南面,因此得名。
依兰、依兰、“哈在南”、“卡玛兰”等旧称,都是从卡玛兰平普人当地的民族名称翻译过来的,意为生活在平原上的人。
苏澳苏澳最早由苏世维率领,位于海湾旁,故名“苏澳”。
罗东罗东的旧名是“老志”,平埔族语的意思是“猴子”。
胶西胶西是著名的温泉之乡。顾名思义,指的是干燥的道路。除雨季外,附近溪流几乎处于沙洲状态,故名“蕉溪”。
头城头城是乌沙进入宜兰的第一站。首先,它是通过用土制城堡建造一座城市来培养的。因此,旧称“头围”,意为通过修筑“篱笆”来建造村落。
马工澎湖马工天后宫是台湾第一座妈祖庙,旧称“马工”,因供奉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