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石斛的古今研究

第一,古籍的总结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伤中,可除痹、降气、补五脏、瘦五脏、强阴。久服厚胃,轻肤延寿。”

陶弘景《本草笔记集》:“甘,平,无毒。主治损伤,除痹,降气,养五脏,耗阴强阴。益精气,养五脏,平胃气,长肌肉,祛皮肤邪热,脚膝酸软,风寒弱痹。久服厚胃,轻身,延年益寿,立志摆脱休克。”

王怡仁,一片片的新人参:“颜色是蓝色的,直茎上有一个结。苦香寒。养肝养胃,清热补水,缓解口臭。”

李仲子: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补虚损,温开水脏,填精强筋骨,平胃气,祛皮肤邪热,治脚膝寒痹,久服厚肠胃,专心镇惊。除去根部,用酒浸泡一夜,暴露在干脆中。

石斛入肾后,会专攻下部。再入胃者,因其味甘,可助肾,不伤热,平胃不伤燥。

黄元御:“味甘,气平,始于太阴肺,阴肾经不足”。减少潮红腹泻,强筋骨。石斛具有泻气、祛湿除痹、温肾壮阳、暖腰强膝、治发热自汗、排痈化脓血、治阴囊瘙痒、小便不利的作用。"

药性理论:“主治腰脚无力。”

《不录名医》:“无毒。补精气,养五脏,平胃气,长肌肉,祛皮肤邪热,脚膝酸软,体寒乏力。长期服役,除了休克。”

《药歌含四百味》:“石斛味甘,乃惊也。壮骨补虚,善驱寒痹。(去根。像金子一样金。)"

《纲要补遗》:“清胃,消虚热,生津已劳损,代之以茶,开胃健脾。”

《应本草》:“清肾之火而吸元气,除胃之虚热而止烦渴。”

《本草纲目》:“味甘,淡入脾,但除虚热,咸而平入肾,但涩元气。益精壮阴,温水脏腑,平胃气,补疲劳,强筋骨。治风痹,脚软,发热自汗,梦遗遗精,涩涩水囊(计雷说石斛生津。压下金钗石斛的草,又细又无味。如果放在汤剂里,就很难看到效果,一定要当好药膏用。”

新版本草:金钗石斛,味甘,微苦,性微寒,无毒。不能用竹木,但石斛震而定,益精强阴,尤其是加强足膝之力,善痹,降阴虚之火,大有作为。这个世界的巫峡医生都挺爱用的,只是全世界都还没意识到它们的作用。铁皮石斛盖金钗生于广东福建的山洞,洞穴甚至阴凉的地方,而广东福建也达阳方,把握阴阳之气以生,所以寒不寒,可降虚热。夫虚火,火也相,火要补,不能泻。金钗石斛是感冒药,但也是滋补药,其性下行,不上行。如果是火,容易涨,但不容易跌。得了石斛,跌而不涨。在岳夏和中国之间,那些双脚虚弱的人服用石斛很强,那么为什么不减少和补充阴呢?所以用黄柏、知母泻火者,不宜原样用金钗石斛。用黄柏和知母覆盖不能助泻,金钗石斛可以助泻。

叶《本草经解》:气平,味甘,无毒。主伤中,可除痹降气,补五脏,滋阴填精。长期服用厚胃。(浸泡在酒里)

石斛之气平,为天降金气,入太阴肺经;味甘无毒,有正土味于地,入太阴脾经;甘平为金土之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减味和,阴也。

有阴者为守,阴虚者为伤。甘平益阴,故主伤。若关节痛,血燥涩,则麻木关节痛。甘平益血,故除痹。肺主气,肺热则气上。气平肺,所以降气。

五脏藏阴,阴虚导致五脏不足,工作辛苦,劳累会伤真气。五脏之阴为脾之本,主肌肉,故五脏俱疲,肌肉消瘦。甘平益阴,所以主徒然生肌。

阴人亦涉筋,太阴阳明合也涉;石斛味甘,益脾胃,故为强阴。阴气之精,亦英雄,甘甜养阴,故益于精。肠有阳明之手、大肠,胃有阳明之胃。阳明的手脚干瘪金黄,肚子干了就瘦了。如果长期服用,会使阳明不燥,但胃会厚。

第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要含有石斛、万寿菊、石斛碱、鼓槌菲等。,还含有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等成分。中国药典规定金钗石斛含石斛碱不低于0.40%。石斛中毛果芸香碱的含量不低于0.030%。

功能:本品具有促进胃液分泌、延缓衰老、抗肿瘤、抗突变、抗骨质疏松、镇痛、解热等作用。

药理:石斛有一定的镇痛解热作用,与非那西丁相似但较弱;石斛提取物能刺激实验动物小肠平滑肌收缩,促进胃肠蠕动,但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其抑制能力似乎与刺激副交感神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