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的古代疗法
所谓三伏贴疗法,起源于清代,又称天灸,可治疗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复发性感冒等疾病,预防感冒。只要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在背部特定穴位贴上膏药,就能轻松告别秋冬过敏哮喘的旧病;古今中医都指出它确实有它的疗效。
三伏疗法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张仪彤的《张录》记载了“门阀之下深呼吸。是否应服用舒菲、膏药和天突上的寒哮灸。在岳夏,白芥子包衣通常是有效的。药方用白芥子一两枚,延胡索一两枚,甘遂两枚,细辛半枚,* * *为细粉,加麝香半元,揉匀,取姜汁敷于舒菲、高果、白老等穴。涂了之后很疼。不要去那里。等三柱香够了再去。十天后敷一次,三次病根就消了!“这是三伏贴片疗法的应用。
三伏贴所用的中草药,如白芥子、阿莎丽、甘遂等,能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阿莎丽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减少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过敏发作的几率,缓解过敏症状。生姜汁有散寒止咳的作用,对改善哮喘有帮助。
细辛挥发油中含有黄樟素,具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甘遂是52种致癌植物之一,含有氧二萜类有毒成分,具有协同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