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疾病编码4疾病分类5疾病概述6疾病描述7症状与体征8疾病病因9病理生理学10诊断检查11诊断654 38+02实验室检查13其他辅助检查14鉴别诊断15治疗方案16并发症17预后与预防65438+

2英文参考胃息肉

3疾病代码ICD:K31.8

4疾病分类胃肠病学

5疾病概述胃息肉(胃息肉?息肉)是指胃黏膜的局限性良性隆起。该病早期无症状或无并发症。症状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6疾病描述胃息肉(胃息肉?息肉)是指胃黏膜的局限性良性隆起。息肉这个名字并不意味着它的病因和组织结构,而只是肉眼观察到的隆起。

7症状和体征该病早期无症状或无并发症。症状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糜烂或溃疡患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的带蒂息肉可逃逸至幽门管或十二指肠,造成幽门梗阻。息肉生长在贲门附近时可能会吞咽困难。

这种疾病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细胞突入胃内的隆起性病变。

9病理生理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发生在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肉和腺瘤肉。

1.增生* * *肉?这类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 ~ 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病变,不是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柄,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以看到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像少见,固有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肠上皮化生。少数增生* * *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样转化,导致恶变,但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 ~ 2%。

2.腺瘤* * *肉?是来自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 ~ 25%。一般体积较大,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柄,表面光滑,少数扁平、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浅表上皮、凹陷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像常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是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粘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弥散。该类型息肉癌变率较高,可达30% ~ 58.3%,尤其是肿瘤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和ⅲ度异型增生的患者。

10诊断检查11胃息肉的诊断往往没有临床症状,诊断困难。大部分都是通过x光确诊的?x线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有胃炎样症状,如上腹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烧心、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时有吞咽梗阻的感觉。发生在幽门管时,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梗阻,腹痛腹胀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阳性体征少,伴有炎症时可有上腹部压痛,大部分出血病例可有继发性贫血。

x?x线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x?x线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呈圆形或半圆形充盈缺损,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坦,多数为65438±0cm?左右大小,有蒂的人都能看到它的动作。胃镜检查对诊断是必要的。显微镜下,胃壁粘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平整,粘膜正常或色泽鲜红,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有些息肉呈菜花状,表面被侵蚀或溃烂。菜花状息肉且体积大于2cm?有恶变的可能,活检有助于鉴别诊断。

12实验室检查合并糜烂或溃疡多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黑便。

13其他辅助考试1。内窥镜检查?内镜显示息肉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0.5 ~ 1.0 cm?之间,几个直径大于2厘米。腺瘤肉的颜色往往比周围黏膜的颜色更红,而增生的肉与周围黏膜的颜色相似。内窥镜下活检和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其性质和类型,也可以治疗。

2.x?巡线?x?x线钡餐检查显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检出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症者。

14鉴别诊断胃息肉本身可分为增生型和腺瘤型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 ~ 58.3%),临床治疗方案由活检和病理检查决定。

15治疗方案1。内窥镜治疗?内镜切除是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包括高频电凝、激光和微波烧灼、尼龙丝结扎和氩离子凝固。内镜治疗息肉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大部分是1?二级处理,少数需要分阶段去除。还可以通过定期内镜随访发现息肉的复发,及时给予治疗,预防癌变。

(1)高频电凝切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一般电流频率在300kHz以上,输出功率30 ~ 80W。手术前,胃液尽量吸尽,小于0.5cm?无蒂息肉首选前端球形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使用电热活检钳时,应咬破头部,轻轻拉动,然后烧掉。对于带蒂且大于0.5cm的?对无蒂息肉应尽可能用圈套器切除,但也可用球形电凝或电热活检钳烧灼数次。对于带蒂息肉,圈套器要放在蒂上,尽量保留残留蒂。左右发力,避免组织烧伤过深导致穿孔。对于无蒂息肉,应先用高渗盐水或1: 10000。将肾上腺素溶液注入息肉1 ~ 2的基部?每点1.0ml,以免在取出圈套器时损伤肌层和浆膜层。然后,用带有双活检管内窥镜的抓取钳拉动息肉的头部,使息肉的基部形成假蒂,然后取出圈套器。过多的息肉可以分期治疗,即每隔2?几周后,斜着切除对侧部分。如果没有完全去除,可以重复,直到完全去除。治疗也可结合抽吸和电凝,即在内镜前放置抽吸套管,通过活检孔将电凝用圈套器放入抽吸套管的凹槽内,将内镜送入胃腔,使抽吸套管末端与息肉紧密接触后,通过负压将息肉吸入抽吸套管内,收紧圈套器,取出息肉进行电凝。对于较大的带蒂或蒂下息肉,也可在结扎后用金属夹电凝治疗。方法是通过内镜活检孔插入可旋转的夹紧装置,在息肉的蒂茎上进行多个交叉的金属夹,阻断病灶的血供。当息肉的头端呈紫色时,用电凝环进行电凝。使用电凝时,通电前需缓慢收紧线圈,轻轻提起,避免机械切割造成出血和组织过度烧伤。线圈收紧后,应先电凝后电击,反复交替,每次通电数秒,或混合电流间歇通电。

(2)微波烧灼:基于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使组织凝固气化而烧灼息肉,具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cm?1对于较小的息肉?二次烧灼,大的需要多次治疗。其输出功率为30 ~ 40W,每次烧灼的时间可在治疗前调整固定,一般为5 ~ 10s,也可由脚踏开关控制。手术时,将微波同轴电缆(天线)通过活检口插入,使球形探头能紧密接触病变,或在穿透病变后烧灼针状探头。应注意控制组织烧伤深度,避免穿孔。该方法简单、安全、成本低、易于实施。

(3)激光法:激光器产生的高能激光通过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纤照射病灶,由光能转化的热能使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达到治疗目的。它主要用于治疗宽蒂或无蒂息肉。目前广泛使用的是Nd: YAG?激光,功率可根据息肉大小选择,一般50 ~ 70W?不等,术中光纤头端与病变的距离为1cm?每次0.5 ~ 1s左右,照射时间过长会造成穿孔,要注意。较大的息肉可以分阶段多次治疗。另外也可以采用激光治疗,特点是对病灶周围组织损伤小,穿透深度浅。激光对准病灶后,应迅速照射,以免胃蠕动损伤周围组织。

(4)尼龙丝加橡皮筋结扎: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病理证实治疗后结扎部位肌层完整,仅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缺血性坏死。结扎后1 ~ 4?局部黏膜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增生,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浅表溃疡,逐渐被瘢痕组织替代而愈合,因此具有避免穿孔的优点。方法:在内窥镜的前端放置一个透明的吸引套管。从活检孔送入结扎器并从前端伸出,将尼龙丝结扎套管或橡皮筋放入吸引套管的凹槽内,将内窥镜送入胃腔内吸引套管末端与息肉紧密接触,用负压将息肉吸入吸引套管内,拉动结扎器手柄,用尼龙丝或橡皮筋结扎息肉根部。结扎后1?息肉脱落,一周形成浅表溃疡,3 ~ 4?这个星期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疤痕,愈合了。

(5)氩离子凝固:氩气可通过电离传导钨丝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凝固。近年来应用于内镜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适合宽基无梗,直径小于1.5cm?谁。将氩离子凝固器的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插入,使导管头端在病变上方0.3 ~ 0.5 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 ~ 3s。

(6)冷冻法:将冷冻气体通过专用导管经内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专用冷冻棒接触病灶冷冻,使组织坏死脱落。所以单个大息肉用1很难治疗?二次固化,所以目前很少使用。

(7)射频法:射频为200 ~ 750 khz?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产生局部热量,使其水分蒸发、干燥、死亡,达到治疗目的。工作时,射频治疗仪输出功率控制在23 ~ 25W,工作时间为5 ~ 10s。在通过内窥镜活检孔引入电极后,对病变进行治疗。

(8)酒精注射法:在内镜下,在息肉基底底部周围用无水酒精进行穴位注射,每点0.5ml,以看到白色土堆为度。一般只用于宽基息肉的治疗。

2.反惠普?待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肉的发生密切相关。惠普?阳性增生患者正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约40%病例的息肉完全消退。因此,Hp应用于增生性肉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测试,如果阳性,Hp应该根除?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做出相应的治疗。

3.手术治疗?手术指征是:

(1)大于2cm?无蒂或宽基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

(3)病理检查为腺瘤伴异型增生、疑似癌变、癌变。

16并发症合并糜烂或溃疡的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的带蒂息肉可逃逸至幽门管或十二指肠,造成幽门梗阻。息肉生长在贲门附近时可能会吞咽困难。

17预后及预防18预后胃息肉一般为良性,无症状患者无需治疗。增生性息肉是非瘤肉,因为不会引起恶性病变,内科对症治疗后效果更好。腺瘤癌变率可达30% ~ 58.3%,活检确诊为手术治疗。

目前没有19预防的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胃息肉是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约为1% ~ 3%,男性多于女性。

21特别提示,此病无特殊预防方法。

治疗胃息肉的穴位多入胃,穴位位于口旁的骨隙,故名口合元。适应症:面瘫、面肌痉挛、口?、鼻炎、鼻塞、鼻出血、鼻息肉、...

长颊入胃,穴在口旁骨隙,故名口合元。适应症:面瘫、面肌痉挛、口?、鼻炎、鼻塞、鼻出血、鼻息肉、...

而穴在口旁的骨隙中,故名口河花。适应症:面瘫、面肌痉挛、口?、鼻炎、鼻塞、鼻出血、鼻息肉、...

长颌入胃,穴在口旁骨隙,故名口合颌。适应症:面瘫、面肌痉挛、口?、鼻炎、鼻塞、鼻出血、鼻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