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布是什么意思?

现在草根这个词比较流行。

“草根”一词最初是舶来品,产生于19世纪美国的淘金热时期。原意是哪里有草根,哪里就可能有金矿。

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它被赋予了更广更深的含义。它不仅指人民大众,也指与强势群体相对应的弱势群体。由此衍生出“草根文化”、“草根英雄”、“草根明星”。

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自由平等自然会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草根虽来自底层,但人不一定是说话轻的。因为草根往往代表底层人民的心声和愿望,所以草根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媒体的重视。

草根在自己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他们的自由得到充分满足,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价值得到充分肯定。随着民主的推进,基层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布和草根是同义词。虽然都出自“寒门”,但布是草根鼻祖。《荀子略》中有一句话:“古之圣贤,为布衣而卑,为庶人而穷。”诸葛孔明在《出师表》中也谦虚地说:“我一身布衣,修养在南洋。”布在这里指的是平民。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经济基础不仅决定了人的地位,服饰也体现了人的身份。富人穿绸缎,穷人只能穿便宜的亚麻粗布衣服。

布衣虽是平民,却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可以以照顾天下为己任,国家的安危和兴亡胜过自己的生命。

“精忠报国”的岳飞,用真诚书写了布衣精神;“保持丹心,照耀历史”的文天祥,以开放的心态,谱写了一曲布衣正义之歌。就像敬业的丞相诸葛说的“不要文达,不要诸侯”,而是要国家和人民平安,对得起后人。

在布依族群体中,很多读书人并不以功名为最高荣誉,因为他们不敢忘记忧国忧民,所以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穷则忧李渊,叹其肠热!”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希望看到黎巴嫩人民过上好日子。“节约的时候敢爱死,孤独的时候又害怕!”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

同样布衣出身的作家范仲淹,不仅一生勤政,而且治家严谨。做官时不忘民间疾苦,有“生而忧,后乐而乐天下”的名言,爱国情怀更广更深。

也有一些文人,经过了官海的沉浮,隐居山林,甘愿做布衣。在坚守精神家园的同时,他们“退而自保,进而济世”

唱出“去而复返”的陶渊明,宁愿种菊采菊,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玷污自己的精神追求。郑板桥为他的《竹石图》写了一首诗,说:“千锤百炼,依然坚韧,是东西南北的风。”无论遭受多少打击、痛苦和磨难,你依然坚定,不随波逐流。这是布衣桀骜不驯、坚忍不拔性格的写照。

自称“龙溪布依”的李白,豪放不羁,带着“天子不上船”的傲骨铮铮,洒脱不羁。我喜欢举杯邀月浪漫无忧,一个自由的灵魂活在超然的位置。

这样,布就代表了一种起源,一种象征。

现在布这个词已经很少再提了,取而代之的是草根。这跟语言的时代和人们的观念有关。有些传统的东西,死了总会被相应的现代的东西取代。

当基层民众遵循着布依族低调、朴素、自由、快乐的生活方式时,就应该继承布依族的精神和品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