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上中下痛风总方的研究进展

朱丹溪上中下痛风总方的研究进展

肖战说,罗,尹海波

上中下痛风总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的名方。因其成分丰富,病机全面,对多种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对痛风上、中、下总方尚无系统综述。为使该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将从历史沿革、方剂分析、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论述,总结其现代研究进展,为该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和文献参考。

1痛风总方概述

朱丹溪是陶弘景首次提出“痛风”一词后,第一位系统论述痛风的医家。“痛风”的病症主要是关节疼痛、麻木、肿胀等。,相当于各种关节炎疾病的统称[1-2]。朱丹溪的许多书籍都提到了治疗痛风的主要处方。《金匮要略》痛风方名为“上中下痛风方”,由姜南星、酒苍术、酒黄柏、川芎、白芷、桃仁神曲、酒威灵仙、羌活、防己、桂枝、酒红花、龙胆草13组成。后世医家对这个方子推崇备至,直到明代医家吴坤称之为“痛风一套药”更名为《丹溪上中下痛风总方》,首次使用“总”字。后来到了清代,王昂的《汤头葛记》继续沿用“上中下总痛风方”的名称,该书大量出版,使这个方的名称广为流传。

痛风上中下总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的重要方剂。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这种讨论。《丹溪心法》、《丹溪手镜》、《金匮钩选》、《丹溪治法心要》四部书对方剂的原理、加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朱丹溪认为,痛风是由风、寒、湿、热、气、痰、瘀、虚、酒所致,其病机为风、寒、湿等外邪入侵,血热、湿热、痰、酒为内蕴,导致经络血脉不通,疼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中、下痛风总方。当归、羌活、桂枝祛风散寒,苍术、黄柏为二妙散,龙胆草、防己同用清湿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半夏化痰,川芎活血行气。全方起到祛风散寒、利水清热、行气化痰、活血化瘀的作用。

痛风上中下总方的临床研究

2.1痛风

痛风是指人体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在关节内形成尿酸钠结晶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的疾病。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控制急性关节炎症状,间歇期和慢性期主要是控制血尿酸,预防急性发作[3]。顾玲俐等[4]将12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0.2g/d,治疗组仅给予上下通窍方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且治疗组血尿酸值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沈平等[5]将68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100mg/d,治疗组给予此方。试验后,治疗组血沉和血尿酸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镇痛起效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长,差异显著。罗等[6]将7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治疗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d,并加用上、中、下痛风总方。两组治疗后关节肿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关节肿痛评分及病程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王筱月等[7]将63例关节置换术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服用本溴马隆片50mg1次/d,依托考昔片120mg1次/d,治疗组只服用本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沉、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