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有的患者认为吃药不如打针有效、见效快,只要感觉不适就会要求医生给他打针或“挂盐水”;另一部分患者有相反的想法。生病后,他们总想多吃药,少打针,以避免“肉体的痛苦”。事实上,这两种想法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显效迅速,但不良反应发生迅速且严重,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由于其对不良反应的预见性较差,且缺乏相应的抢救措施,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抢救起来相当困难。口服,药物在体内代谢,起效慢,但安全性高。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剂型分为片剂、注射剂、胶囊剂、丸剂等。药物做成什么剂型,是由药物的性质、疗效和毒副作用决定的。那么,得病后,应该如何选择用药途径呢?(1)针对不同的疾病。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症状,选择给药途径。氢化可的松用于重度中毒性感染时,应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宜小剂量口服。肠道感染应口服庆大霉素,由绿脓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应注射庆大霉素。(2)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对于理化性质稳定、耐酸、防霉的药物,可选择口服给药方式,如阿司匹林、氨苄西林等;理化性质不稳定,如胰岛素等多肽类药物在胃肠道内被酶分解,链霉素在胃肠道内不被吸收,所以这类药物应制成注射剂;对于首过效应大的药物(易在肝脏破坏),应避免口服,如硝酸甘油舌下片、睾酮贴片等。(3)根据不同的个体和疾病。预防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首选口服制剂长期用药,安全、方便、经济,如复方丹参片、复方降压片等。但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药物代谢缓慢,应适当减少用药;儿童对药物反应敏感,用药需谨慎。如果长期静脉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抗生素耐药,破坏儿童体内正常菌群,造成二重感染,损害儿童身体器官,尤其是肝肾损害,造血功能障碍。所以,轻中度感冒咳嗽的孩子,首先要口服药物,如小儿感冒颗粒、小儿咳喘糖浆等。另外,有些患者将口服抗生素片或胶囊打碎研成粉末,自己敷在发炎部位,以为这样局部消炎效果好。事实上,这样做可能会使患处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容易导致抗生素中毒反应。如果抗生素应用不当,也会产生耐药性,影响全身的治疗。有的患者把抗生素滴耳液当眼药水,更危险。因为滴眼液严格要求无菌和一定的pH值和渗透压,所以滴耳液达不到这样的质量要求。未经授权使用滴耳液代替眼药水可能会刺激眼睛,引起发红、刺痛和其他不良反应。眼部炎症不仅控制不好,还可能引起继发细菌感染,加重病情。因此,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做出最佳选择,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更多精彩内容,点击进入>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