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浴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药物的发现和医疗活动的不断发展,沐浴方法也逐渐从纯水浴演变为药浴,即在水中加入适当的药物,煎汤沐浴,可以治疗更多的疾病。据相关医学文献记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药浴的方法。
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有多种药浴方法,如坐浴、足浴、熏洗等,如用琅琊汤排阴(即现代中药汤剂洗阴道),用苦参汤治疗下身(即现代白塞氏病)。同时期的著名外科医生华佗在《神医秘传》中也记载“黄水疮”(脓疱疮),用“外用雄黄、防风、荆芥、苦参、三钱,煎汤”洗疮。这些都为药浴疗法在后世的应用奠定了广阔的基础。
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以橡树皮煎汤,“洗乳疮及各种溃疡。”孙思邈的《千金方耀》、唐代的《千金方毅》、王韬的《外台秘笈》、宋代的《太平盛辉方》等,都含有许多药浴的方剂,其适应症从外科、皮肤病扩展到妇科、儿科、眼科,发展了药浴疗法的种类、用法和临床应用。
金元时期,药浴疗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在齐德志所著的《外科精要》一书中,专门设置了药浴疗法的专论,说药浴疗法的作用是“疏通经络,调理血管,使之不滞。”明代后期的《普济方》、龚廷贤的《百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清代的医案、正宗外科等都记载了利用药浴疗法治疗内外疾病,说明药浴疗法已被广泛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晚清名医吴师机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广泛收集他人经验,撰写了《治未病骈文》一书,将药浴疗法分为熏蒸、浸泡、洗、擦、淋、候,并指出:“外治原则是内治原则;外治的药,也就是内治的药,不一样。”进一步阐述了药浴疗法的机理,认为该病有内症和外感,治法为内治外治,外治需内治。有内治,也有外治。因此提出“外治(包括药浴疗法)可治百病。”为今后药浴疗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在现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药浴疗法这一古老的传统医学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关于药浴疗法的新方法和新经验层出不穷。各种医学资料、医学著作和医学杂志介绍了药浴疗法的许多临床应用,特别是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对药浴疗法的方法、药物和作用原理的研究,以及用现代科学观念对药浴疗法的研究,奠定了药浴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