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导致腹胀,治疗胃肠病首先要分清寒热。中医经典经常看,经常更新。

腹胀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由多种原因诱发,表现各异。有些课程很短,而有些可能会延长很长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食欲不振、胃痛、大便异常和其他内脏不适等症状。对于常见的腹胀,一般采用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的方法,会有较多的效果,但效果并不好,或者症状反复出现的情况较多。

读完《黄帝内经-灵枢-石砖》,我恍然大悟。

齐波说:夫热则营养不良,胃热则发热,使人感到焦虑、饥饿,肚脐以上皮肤发热,肠热则黄如乳,肚脐与皮肤同冷。胃寒则腹胀,肠寒则肠鸣,腹泻,胃寒,肠热则胀热,肠寒则饥,小腹痛,腹胀。

胃热消化不良的人适合冷疗,内冷的人适合热疗。胃热,食物消化快,让人有悬空感,经常饿,肚脐以上皮肤发热。肠热时,排出的粪便如糜烂粥,肚脐以下皮肤冰凉。

胃寒则胃胀;肠凉了会有声音,大便会稀,会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胃寒肠热引起腹胀腹泻;

胃热肠冷的时候,总会觉得饿,小腹疼痛。

以往多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及相关经典,而忽视《内经》。重读《内经》,发现掌握《内经》是掌握医学的捷径。虽然张仲景是《内经》的发明者,但《内经》在勾勒伤寒理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两者不可偏废,而应努力融会贯通

胃热会消谷,胃寒会腹胀,可谓是一条简单的道路。看到腹胀,责怪肝气郁结,其实是忽略了最重要的阴阳辩证原理。

还有胃寒肠热,胃热肠寒,身体其他症状等比较复杂的情况。仅使用单一方法可能会获得暂时的好处,但也可能引起其他综合症,这是无法预防的。

我过去治疗过胃胀,经常加减柴胡、枳壳丸、魏萍散,很多情况下都很有效。我在暗自高兴的时候,思维也是僵化的。偶尔遇到效果不好的,觉得是病人的原因。

这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虽然有“有病有药,有病有方”的治疗思路,但首先要分清阴阳寒热。《内经》中许多区分阴阳寒热的理论值得重视。毕竟药方只是战术,阴阳才是策略,不必犯方向性错误来区分。以后肚子饱了,适当加些温性药物,效果会更明显。

对于中医经典,要常温读,结合实际,多思考,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