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湿热,怎么办?
第一,湿重轻。
症状:无体热或体热低,头重肢轻,胸闷胀满,食欲不振,腹胀肠鸣,甚至恶心呕吐,口淡或口渴,小便黄,大便溏薄,舌红,舌苔白厚,脉缓或滑。
病机:宅内湿度低,水中劳苦,汗如风,湿衣裹身,湿邪外邪;肺气虚,肾阳不足,脾虚,运化不利,三焦气化不利,导致水湿过多。湿逐渐转化为热,就是热蕴于湿,热轻湿重的证候。湿为阴邪,故无体热或无体热;湿滞,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故见头重肢轻、胸闷胀满等症状;湿浊反过来会阻碍脾胃,所以脾胃不正常,所以出现厌食、腹胀肠鸣,甚至恶心呕吐、口淡或口渴、小便黄、大便稀;舌淡红,舌苔厚腻白,脉缓或滑等。也是暑轻湿重的标志。
治法:轻渗利湿,芳香化浊,清热。
处方:三仁汤或陈印五苓散。
第二,湿热并重
症状:神疲乏力,头重身倦,胸闷胀满,双肋隐痛,腰肿胀,恶心呕吐,胃中纳差,口渴或恶热饮,发热出汗,小便短黄,大便稀而粘,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
病机:清湿不早,但会长时间压抑热,使热内化。内热转满,故尿少黄赤,发热渐高,但不随汗消;口渴是热盛的原因,但湿邪阻碍,所以虽然口渴,也不想多喝;恶心呕吐、胸闷胀满、胃部厌食等。,都是脾胃湿热郁结的原因;大便粘稠,黄如酱,湿热粘大肠;湿热捶击,腰络不利,故腰肿疼痛,伴有热感;舌红、舌苔黄腻、脉滑等。都是湿热并重的表现。
治疗要注意两点:
第一,此证大便粘稠,黄如酱,是大肠湿热胶结,与脾胃虚寒型大便的治疗原则完全不同。医生切不可认为是腹泻,就用误服止泻的方法治疗,而应以理气祛湿、泻热通腑的方法治疗,直至大便不粘不成形(。此证与脾胃虚寒证的鉴别要点是:此证大便必然粘稠难受,即大便不易排出和清理,常出现肛门灼热、口苦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等热证。脾胃虚寒的大便无黏腻感,多有中阳虚损衰的症状,如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四肢冰凉、颗粒不全、舌淡、苔薄白、脉弱迟等。
第二,虽然运用理气祛湿、泻热通腑的方法治疗湿热型便秘,但在临床应用中,主要采用“轻法频用”的方法,选用轻方轻药的史鸷导滞汤,修订流行的《伤寒论》。这个方子里每味药的用量都很小,这是由于湿热郁结在胃肠道里,很难一次见效,需要连续服用几次,所以不能一下子服大剂量,而要用轻剂量缓服几次,也就是所谓的“频轻法”。
复智导滞汤的成分:
生大黄(酒洗)、槟榔、厚朴、连翘各5克、黄连2克、木通3克、枳实6克、神曲、紫草、山楂各10克、生甘草2克。
方一:方中大黄泻热通腑,厚朴、枳实、槟榔祛湿,山楂肉、神曲消食导滞调和;黄连、连翘、紫草用于清热解毒;关木通能清热利湿,导尿湿热。
第三,热重湿轻
症状:发热、出汗、口渴、恶心呕吐、厌食、双侧疼痛、头晕、心烦心悸,或胸闷气短、腹胀、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舌苔黄厚、脉滑。
病机:漫长的夏季,湿热熏蒸侵袭人体,与湿相抗衡;吃多了,喝多了,酝酿湿热;体内阳气充盈,或有潜火,感湿邪,郁而不达,积湿热;阳虚湿盛于身,或感疫毒,或五官化火,湿抑热,或误服温燥药,使热毒更盛而达血,湿邪久不除而生热;如果治疗不当,大多数湿热疾病都会转化为湿热。如果阳明胃热盛,所以口干口渴,湿阻太阴脾,则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脾胃湿热若熏蒸肝胆,易患黄疸(阳黄);热灼津液,故小便短赤,便秘,舌红,舌苔黄厚,脉滑等。,也是湿热蕴结的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化浊,调理脾胃。可供参考,可选择茵陈蒿汤加减。
以上仅介绍了湿热证的一般辨证及其基本治疗原则和方法,但进一步讨论了湿热证常见的多种疾病的证型辨证要点、用药注意事项及具体症状、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湿热证的类证和疑证的鉴别,具体如下:
一、湿热证辨证分型要点及用药注意事项:
1.通过对三类湿热证的辨证分型,医生可以初步区分湿邪和热邪,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清热药和利尿药:对于一开始湿重于热的,以利尿药为主,清热药次之;随着病情的发展,湿逐渐转为燥热,热重于湿时,应以清热药为主,其次是利尿药;如果湿热兼盛,清热利湿就会同时进行。最简单但最有效的区分湿热和微热的方法:一是看舌苔;其次,问渴。如果湿重热轻,舌苔白腻,口淡不渴;湿热并重者,舌苔黄厚,口渴不想喝,或渴了喜欢热饮;热重于湿,舌苔黄而微腻或黄而干,但不腻,口渴明显想喝。
2.清热药和利尿药大多性寒凉,属于“阴柔”药。它们凝重粘稠,难以运化而影响疗效,也影响脾胃功能。因此,使用此类药物时,应酌情与温燥之品配伍,如厚朴、陈皮、木香、苍术、法半夏、桂枝等“阳性”药物(即使热重于湿)。从而促进气机升降,利于药物的运输,保护脾胃功能,提高疗效。这一点从的名方,如王的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中可以看出。这是中医专家送处方药的绝妙之举!
3、使用清热利尿药促进排尿必然会消耗津液。所以在使用清热祛湿的方法时,要适可而止。阴虚津亏者慎用此法,或酌情与滋阴生津药同用。此法不适用于未伴有湿或湿已转为燥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