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喝雄黄酒?
民间有句话叫“喝雄黄酒,百病皆消”。所以在端午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就是在酒中加入雄黄。雄黄,又名鸡冠花,是一种矿物质,也是常用中药。雄黄的成分是硫化砷,有毒。对多种皮肤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驱除毒虫的作用。李明《本草纲目》中指出:
“雄黄味辛,有毒,有解虫毒、运转涅槃、杀虫、驱罪等功效。?适应症是各种虫毒、蛇毒。”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个民间故事(白蛇传),徐贤在端午节给白娘子喝雄黄酒。结果,白娘子喝醉了,露出了本来面目,徐贤吓坏了。这个情节是根据雄黄的作用想象出来的。
明清时期,菖蒲酒和雄黄酒合二为一。赵作《五杂记》云:“饮菖蒲酒也,与雄黄酒同饮。”也就是把雄黄放出来,和菖蒲酒一起喝。清古陆《贾青录》曰:“研雄黄粉、碎蒲根,以酒饮之,谓之‘雄黄酒’。”这种酒需要暴晒,有的甚至从5月初一就开始晒。端午节,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喝一杯雄黄酒庆祝,强身健体。
除了菖蒲酒和雄黄酒,还有一种朱砂酒。冯明《荥经》(月令广义)说:
“下午我用朱砂酒解毒,剩下的酒染了额头,脚,手脚,没有池蛇的危险。还要洒田墙门窗,避免毒虫。”
朱砂,一种矿物,又名辰砂,是提取汞的重要原料,具有药用价值。古人用朱砂酒,大概不如雄黄有效,到了清代就被雄黄酒代替了。
古人为什么喝雄黄酒?
" 5月5日,雄黄烧酒庆祝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将蒲根切开,晒干,掺上少许雄黄,蘸上白酒。也有人单独用雄黄酒蘸,故名“雄黄酒”。民间相信雄黄酒能驱邪,形成了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
小时候看新白蛇传说,白蛇不小心喝了雄黄酒露出真我,相信每个观众心里都印象深刻,喝雄黄酒辟邪的作用不言而喻。
同时,孩子的脸颊和耳朵要抹上雄黄酒,或者在额头上写“王”字,比喻老虎恐吓邪灵。民间还会把吃剩的雄黄酒喷在房子墙壁的阴暗角落,或者储存起来。万一每天虫咬肿胀,可以涂上解毒消肿。还有井人,也是一块雄黄,用丝毛包着,放入井里,以除水中之毒。
南京人有很多关于雄黄酒的习俗。南京人端午节讲究“破火眼金睛”,就是把雄黄泡在酒里暴晒,全家人用酒擦在眼睛上,以免红眼。老南京人也喜欢用雄黄酒炒黄豆,也可以起到抗病毒的作用,炒咸菜可以起到防胃痛的作用。
端午节期间及之后,气候炎热,蚊蝇虫飞,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吃五谷杂粮,生诸病,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通过口鼻吸入。在与各种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喝雄黄酒、戴香囊可以驱邪解毒,有其医学原理。《贾青录》记载:“将雄黄研末、蒲黄碎末,与酒同饮,谓之雄黄酒。”即在酒中加入雄黄。雄黄,橙红色,可入药解病毒。
雄黄酒是端午节的酒。以前建宁几乎都是自己在家酿雄黄酒,不过大多都是男人喝,一些能喝的女人也喝一些。小孩子不能喝,大人就把手浸在酒里,让孩子的脸、耳朵、鼻子、手掌、脚都起泡沫。后来,人们在雄黄中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囊,供妇孺佩戴。
喝雄黄酒对人体有害。
俗话说“喝了雄黄酒,百病皆消”。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汞,有毒。常见的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黄酒中加入少量雄黄调制而成,没有纯饮。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毒的功效,中药也用于治疗皮肤病。在古代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时候,用雄黄浸泡可以解毒止痒。
对于未满饮酒年龄的儿童,大人将雄黄酒涂抹在额头、耳朵、耳朵、手、脚、心脏等部位,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古诗云:“唯有小时候不忘,捧艾夫普为额王。”它的意思是,在端午节,孩子们拿艾叶,穿上菖蒲,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下“王”字,以辟邪防疫。在墙角、床底等地方洒上雄黄酒,驱虫,清洁环境。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喝雄黄酒对人体危害极大。即使不喝,只是涂在孩子头上和身上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热后会变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人喝了会中毒。不夸张的说,喝雄黄酒其实就相当于吃了砒霜,所以不要心存侥幸,想着能不能以雄黄酒之毒攻毒,不然只喝一点点雄黄酒就很危险了。
如果端午节一定要用雄黄酒,夏天可以喷在角落里驱走毒虫。